首 頁 資訊 鄉村振興 美麗鄉村 農業科技 精準扶貧 三農人物 品牌興農

首頁>農業>資訊

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青海大通縣創建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好樣板

2024年03月26日 10:40  |  作者:孫海玲  |  來源:農民日報 分享到: 

一城山水,大境通達。坐落在青海省西寧市北部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被譽為西寧的“后花園”。作為西寧市唯一的民族自治縣,在3090平方千米的北川大地上,生活著漢、回、土、藏、蒙古等31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0.89萬人,約占總人口的61%。

如何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通縣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大通縣始終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努力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創建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好樣板上走在前作表率,推動全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樹立典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沒想到辦事這么快,這么便捷!這下我可以放心外出務工。”近日,大通縣朔北藏族鄉馬場村村民趙存虎到朔北鄉便民服務大廳咨詢最低生活保障的相關政策,可令他沒想到的是,當他拿著所有證件再次來辦理時,不一會就辦妥了。

原來,趙存虎的母親李順蘭因患有腦梗、糖尿病等多種疾病,導致癱瘓在床喪失自理能力,他因照顧年邁母親無法外出務工。面對趙存虎的訴求,朔北鄉工作人員按照一次性告知、一站式受理、一次性辦結的“三個一”工作法及時核實其家庭情況,并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聯系相關醫院為其進行治療,減輕了其家庭負擔。

走進朔北鄉政府,迎面顯眼處“把最好的位置留給群眾”幾個大紅字體映入眼簾。“我們在原便民服務大廳只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民政救助、農村低保等服務窗口的基礎上,新增設了就業保障、農經服務、衛生健康等服務窗口,實行‘一站式’服務。這也是這次主題教育的一項成果。”朔北鄉黨委副書記、政法委員魏國源介紹。

朔北鄉有兩塊沉甸甸的牌子,一塊是2021年的“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還有一塊是2023年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一個民族鄉緣何能接連榮獲國家級榮譽?魏國源介紹,朔北鄉生活著漢、藏、土、蒙古等多個民族,通過這幾年的努力,全鄉19個村(社區)均成功創建全縣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社區),其中邊麻溝村、東至溝村先后被命名為省(市)級民族團結示范區(村)。

“通過選樹培育示范典型,持續推動基層創建工作不斷提質增效。”大通縣委統戰部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全縣創新打造了“社區紅石榴”驛站、“石榴籽家園故事”欄目、“石榴籽”數字媒體課和“黨建+石榴籽”矛盾糾紛調解工作室,全縣呈現出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近三年來,大通先后有13個基層創建單位榮獲國家和省市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榮譽,12個集體和45名個人被表彰為市縣級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命名縣級示范單位15個,“社區石榴籽家園”22個,“民族團結進步家庭”58戶,一批有成效、有亮點、有經驗的示范典型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和品牌效應。

發展產業,筑牢民族團結之基

“多林鎮下轄10個行政村,地處淺腦山地區,是一個集土族、藏族等多民族聚居的鄉鎮。在具體工作中我們將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放在重要位置,因為我們深知只有產業發展上去了,很多問題便會迎刃而解。”多林鎮黨委副書記、政法委員李生珍說。

“噠噠噠……”走進多林鎮藏龍莊村的服裝加工車間,工人正在趕制最新一批訂單。“我在服裝加工廠干了兩年,每個月平均能領到2000多元工資,學了手藝,還掙了錢!”村民董九花說。

2022年8月,藏龍莊村在聯點幫扶單位青海省信用擔保集團的全力扶持下,將原村委會舊址閑置房屋改造成一家以服裝加工制造為主的村辦企業。藏龍莊村黨支部書記祁建林介紹:“說是服裝加工廠,起初沒有業務員,更沒有專業的設計師,只制作簡單的圍裙、床單被套等產品。一年時間,隨著業務的逐漸精進,村里的這個小公司就進入了良性循環,截至2023年底,共簽訂訂單21筆,實現凈利潤17萬元。”

今年,藏龍莊村周邊的吳什莊村、石頭灘村各族群眾懷著共同抱團發展的心愿,申請210萬元中央扶持資金用于服裝廠擴建提升,目前項目正在建設中,即將投入生產。祁建林說:“從20多臺縫紉機、6間房,到如今上下兩層的工作室,還引進了大型設備、聘請了專業的業務人員。下一步,我們還將積極嘗試與青海省青繡非遺文化合作,在傳承與發展非遺文化的同時,達到抱團發展的目標。”

發展是民族團結進步的“金鑰匙”,產業是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抓手。現在,大通縣各民族兒女齊心協力發展產業。

“在實施精準扶貧以前,村民只看重一點點利益,矛盾糾紛比較多。現在,大家伙兒的重心都放在了經濟發展上,村民之間也更加和諧團結了。”朔北鄉東至溝村黨支部書記李迎仁也有著同樣的感受。

曾經的東至溝村是窎溝片區最貧窮的地方。幾年前,沐浴著脫貧攻堅、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利好政策,通過打造美麗鄉村,將眼前的這片綠水青山變成了真正的“金山銀山”。

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多年來,大通縣大力推進實施農文旅融合產業孵化示范園、老爺山民族非遺工坊、城關“青海湖之夜”等示范項目,推動東西部協作和數字鄉村建設。通過鄉村旅游、老爺山花兒會、農民豐收節、冰雪旅游等活動,累計共接待各族游客81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5.96億元,有力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基層治理,讓文明之花常開

“2012年10月,多林鎮下浪加村建成全縣第一家以土族文化為主題的土族民俗博物館,收藏的老物件、老照片以及民俗實物,展示大通土族獨特的風土民情和厚重的歷史文化。”下浪加村黨支部書記楊存福說,這里的每一個老物件不僅記載著一段段難忘的回憶,還記錄著生活在這里的各族群眾和睦相處、安居樂業的歷史。

下浪加村是一個土族群眾居多的村,近年來,該村找準黨建工作和基層治理的結合點,通過優化網格、調解前置、打造“數字鄉村”,實現全村治安防控和群防群治工作無縫覆蓋,平臺互通、系統對接、信息共享、高效聯動。在不斷的實踐經驗中總結出相關工作法,建立了“七彩下浪加”微信公眾平臺,著力打造“七彩土鄉·同心善治”黨建聯盟。

“現在村里有婚喪嫁娶等事宜都可以通過這個微信公眾號提交紅白喜事報備,還可以開一些證明,有了這個平臺,極大地方便了群眾辦事。”駐村第一書記龔秀敏說,“現在村民可以通過‘七彩下浪加’的微信公眾號學習最新的政策,還可以在‘便民辦事’欄目中,開具各類證明,隨機申請立馬辦理。”

“今年的2月2日,我家在橋頭鎮辦喜事,前一兩天我就用手機報備了,一共10桌,一桌800元的標準。現在家家戶戶都這個標準,不攀比、不浪費,還給我們減負了!”村民昝學明高興地說。

“村規民約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楊存福回憶,在進行入戶宣講動員后,發現只要有黨員示范,邁出第一步,村民才會愿意去嘗試改變舊習慣,這樣“文明新風”就逐步樹立起來了。

近年來,大通縣通過協調議事、矛盾調解、移風易俗等推進民族事務治理,健全完善議事協調機制,為干群提供了面對面的議事平臺、心貼心的交談機會,解鎖了基層治理的新密碼。全縣有效開展婚姻家庭糾紛預防調解、“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工作,有效防范化解民族領域風險隱患,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調處率達99%以上,全縣基層社會治理凸顯實效。

編輯:董雨吉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综合一区二区不卡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 正在播放90少妇 | 亚洲成aⅴ人在线电影 | 伊人成长在线综合视频播放 | 亚洲日本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