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畫里有話
以32個案例回應“治理之問”,這是中關村社區的答卷
《中關村街道社區“接訴即辦”案例匯編》全新發布人民政協網3月29日電(記者 賈寧)接訴即辦的思想之旅始于“治理之問”的提出,即黨的初心和使命如何轉化為治理實踐?2024年3月28日,在北京市接訴即辦改革提出5周年之際,中關村街道凝結30個社區經驗,發布《中關村街道社區接訴即辦案例匯編》,以基層真實的接訴即辦案例回應“治理之問”,書寫了中關村街道社區在資源整合、為民服務、社區治理中的獨特答卷。
中關村街道作為北京這座典型超大型城市的基本治理單元,共有104個小區,其中包含28個無物業小區、5片平房區等特殊類型小區,居民需求呈現多樣化特點。《匯編》中的32個案例,分為“黨建引領:為人民服務” “快速反應:急民之所急” “矛盾調解:掐住沖突萌芽” “社會動員:鏈接整合資源”四個主題篇章,展示了社區回應居民多元需求的經驗和智慧,也承載了社區接訴即辦工作的努力和付出。
每一個案例,都是一次為民服務的生動實踐
房屋漏雨、鄰里矛盾、噪音擾民、物業服務、停車管理……這些都是居民生活的身邊小事,也是事關居民切身利益的“幸福大事”。暴雨季,社工們尋根溯源查漏點,及時修繕解民憂,日常中,社工們積極調解化矛盾,未訴先辦促和諧。做好“接訴即辦”,是一次次不言放棄的上門回訪,是一個個打通溝通堵點的破冰嘗試,是一項項搭建平臺的專業服務,是把“雞毛蒜皮”的小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行上,切實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滿意度。
中關村街道社區始終心連“萬家燈火”,情系“柴米油鹽”,在一個個接訴即辦案件的辦理中,秉持“群眾利益無小事”的理念,以堅持不懈解決問題的韌勁兒,發揮社會工作服務專業的鉆勁兒,未訴先辦消弭矛盾的巧勁兒,真心實意解決好群眾“衣食住行”的需求,回應好群眾“酸甜苦辣”的傾訴,不斷書寫著為民服務的嶄新案例。
每一個案例,都是一次資源整合的同題共答
從白塔庵社區深化共駐共建單位多元化合作,到知西社區以業委會成員為核心挖掘培育志愿者,從東里南社區利用樓門文化主題活動當好資源鏈接人,到航天社區借助黨建協調委員會調動轄區資源共建共治,“接訴即辦”案件的順利解決離不開資源整合、凝心聚力,也離不開治理主體之間的同心同向、同題共答。
中關村街道完善“五社聯動”模式,將差異化的力量整合到一個有序的多方主體互動網絡中,聚集社區、社會組織、轄區單位、企業、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社區居民等力量,使參與主體更多元、結構更完備、資源更豐富,著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
每一個案例,都是一次社區治理的全新探索
華清園社區運用吹哨報到機制,改善東升路附近停車亂象,并協調轄區企業為居民安排老舊改期間臨時車位;豪景社區成立“樓委會”,推動2 號樓的電梯更換,及時與居民同步進度信息,實現全過程透明化管理;黃莊社區召開社區會客議事廳,廣泛征求居民意見,解決垃圾投放衛生隱患、驛站設置交通安全隱患,圓滿推進垃圾分類驛站改造升級。
每一個“接訴即辦”案件都是一場考試,解答的過程和方式,都能為社區治理提供新的思路。每一個“接訴即辦”案件都是一次檢查,案件的處置流程,驗證著工作機制的順暢程度。每一個“接訴即辦”案件都是一次嘗試,工作方式方法的日臻完善,都是在突破著案件解決的最優策略和最佳答案。
“針對接訴即辦工作,我們進行了很多有益探索,建立了‘首接負責’‘三上門’‘包人包案’‘案件終身’等多種有效制度,每年回應居民訴求超萬件。這本案例集的發布,是中關村街道各社區對幾萬件接訴即辦工作經驗的提煉總結,凝結了社區治理服務的成果智慧。”中關村街道黨工委書記董智杭表示,未來中關村街道將繼續堅持黨建引領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理念,通過 “大家商量著辦” 的協商議事模式,協調多方主體充分參與,為接訴即辦工作牽引超大城市基層治理提供“中關村方案”。
北京大學教授萬鵬飛說:“在接訴即辦五周年之際,中關村街道將過去5年發生于其30個社區的即訴即辦案例匯編成冊,是一件特別有意義、有價值的做法。首先,它體現了一種學習的精神和哲學的思考,有利于總結經驗,查找不足,舉一反三,提升即訴即辦的治理水平,促進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現代化;其次,案例表明,以人民為中心,為人辦實事,可以落到實處。通過辦好百姓身邊的急難事、煩心事、憂心事、愁盼事、大家關心的公益事,街道和社區以實際行動詮釋了黨的宗旨和初心,讓民眾時時刻刻感受到,我們的黨和政府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第三,案例塑造了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辦事的基層治理隊伍。小區各有不同,訴求千差萬別,多元化差異化考驗著基層干部隊伍的治理水平。我們看到,靠著靈活的機制和充滿大愛之心的干部隊伍,方能逢山開路,遇河架橋,解決各種棘手難題;第四,案例內容具體,語言生動,可讀性強,是一部五年來街道所屬社區接訴即辦的記事本,為學術研究和干部培訓提供了難得的素材。”
編輯:魯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