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資訊
綠水青山繪就鄉村新畫卷
——貴州省湄潭縣探索鄉村振興新發展理念
“山坡無處不綠,江水無處不清。山窩窩里的小江南,湄潭錦繡妝新哎……”一曲《山窩窩里的小江南》,將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山清水秀、茶海如茵、人勤村美的時代新貌化為了動人的音符。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貴州實踐的基層探索中,湄潭縣積極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堅持以“四在農家·和美鄉村”為抓手,持續深化鄉村建設,著力從建設鄉村向經營鄉村轉變,繪就“經濟興、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畫卷,以一域之探索為中國式現代化貴州實踐添彩。
清理爛畜圈 鄉村增內涵
車行湄潭,滿眼青山、碧水、茶園,青瓦白墻的黔北民居依山傍水。一路行一路看,猶如千百幅靈動的山水畫組成一幅長長的畫卷。
“以前房前屋后都愛堆柴草雜物,畜圈爛了也舍不得拆,不僅影響美觀,而且還有安全隱患。現在多好,家家戶戶干干凈凈,院子里跟小花園一樣。”如今的興隆鎮鄢家寨,村民都愛在茶余飯后圍坐在院子里休息、聊天。
這一改變源自興隆鎮“四在農家·和美鄉村”樣板區分類創建和“清理爛畜圈,鄉村增內涵”行動的實施。“一開始,群眾對此大多持觀望態度,說起建設,都希望政府包辦。為此,興隆鎮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通過‘支部引領、村干部帶頭、黨員跟進’形成示范效應。同時,召開群眾會10余次,和群眾講政策、謀發展、談方法、找路徑,讓寨內群眾從‘我們支持你們干’到‘我們愿意參與干’,再到‘自己的家園自己干’,引導群眾轉變觀念,讓群眾成為村寨建設的主體。”興隆鎮黨委書記梁曉進介紹。
為解決群眾害怕拆除爛畜圈后失去建設權的問題,該鎮分類施策,針對有條件有意愿的群眾,鎮級快速審批手續,允許拆舊建新;針對拆后暫時不建的,全過程保留拆除資料,保留鎮、村審核蓋章的矢量數據,讓群眾拆爛但不失建設權,后續還可以進行農村建設用地的“收、分、騰、轉、用”,讓有限的建設用地指標集中到最需要的地方,這一做法打消了群眾顧慮,拆除積極性高漲。
在魚泉街道利家寨,為解決村莊“遠看看得、近看看不得”“房子外面看得、房子里面看不得”的問題,當地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積分制,通過“干不干凈看廚房、文不文明看廁所”的方式,進行宣傳引導,并開展評比,通過群眾對廚房功能分區,保證家庭與養殖食材加工不交叉,對廁所進行簡單改造,確保干凈無異味、無蚊蟲,對房間物品規范整理,使之清爽有序、井井有條,最終實現了群眾農房“里外都看得”。
“我們堅持把黨的組織優勢融入和美鄉村建設全過程,通過支部引領、黨員帶頭、項目資金撬動,引導群眾自發投工投勞,有效將群眾力量轉化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強勁動能。”魚泉街道黨工委書記張晶晶表示。
騰出一層樓 民宿促增收
黔北民居作為黔北地區鄉間常見的傳統民居建筑樣式,如今在遵義農村已經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新農村、新生活和新的消費觀念。小青瓦、坡屋頂、穿斗枋、轉角樓、雕花窗、三合院、白粉墻……如今這些和美鄉村的民宿,成為鄉村振興、農民增收的“助推器”。遵義基層干部自豪地將其概括為“挖掘傳統民居資源進行現代經濟學詮釋”。
如何發揮農房的經濟屬性,讓其成為農民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的增長渠道?湄潭縣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提出“騰出一層樓、民居變民宿、民宿促增收”的發展理念,圍繞如何“騰”、怎么“用”、著力“活”3個方面做文章,推動建設鄉村向經營鄉村轉變,不斷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深入推進茶旅融合,讓更多群眾共享改革成果。
這些天,魚泉街道金橋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任勇和村播中心工作人員忙得不亦樂乎,他們正在為雅山居民宿拍攝視頻和圖片,為民宿的正式開門迎客做準備。
“雅山居民宿是金橋村群眾陳世俊的閑置農房,在與他達成‘民居變民宿’的共識后,村委會以每年1萬元的租金將其民房整租過來,并充分利用東西部協作項目資金對房屋內部按照民宿規劃進行設計改造。”任勇說。
統計數據顯示,湄潭縣有近10萬棟黔北民居,讓“民居變民宿”有著良好的基礎和條件。在興隆鎮梁橋村,這里的群眾也不斷享受到“民居變民宿”帶來的紅利。
在梁橋村大溪溝片區,一幢幢青瓦白墻的黔北民居依山就勢、畔水而起,在青山和綠水的點綴下,儼然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畫,這里不僅是全縣鄉村觀光休閑旅游示范帶,也是當地民宿產業集群,吸引著大批游客來這里欣賞山水田園。
“去年我把三樓的4間房屋改造成普通民宿后,全年供不應求,收入近4萬元。今年我還打算新改造2間,并對之前房間進行提檔升級。”嘗到甜頭后,梁橋村村民朱應喜有了新的想法和底氣。據了解,該鎮已完成“民居變民宿”2家,擁有標準化房間25間,正在改造4家,實施庭院經濟帶2處,通過打造,可滿足外來游客短距離移步換景式鄉旅體驗需求。
“民居變民宿”不是讓一棟樓重生,而是四兩撥千斤地喚醒鄉村富集的“沉睡”資源,以資源的活化,彰顯環境的生態效益,創造現實的經濟效益,帶來長遠的社會效益。據統計,2023年,湄潭縣28個鄉村旅游點、300余家民宿實現營收近8000萬元,新增盤活農民黔北“民居變民宿”18家、客房148間、床位數279個,帶動群眾人均增收1.5萬元。
開拓新思路 家園奔共富
從建設到經營,鄉村那些獨有的生態價值、資源價值日益凸顯。土地流轉、人才進村、資本下鄉,發展的要素在湄潭涌動,暢通城鄉。
油紙傘、紅燈籠、特色商鋪、紅磚綠樹……走進金橋村,一個具有廣式特色的田園村落讓人耳目一新,曾經基礎設施落后的破舊村落經過改造后,變成了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新村。
去年,7名畢業不久的大學生下鄉創業,一頭扎進金橋村的“村播中心”直播室,運營賬號、帶貨直播,一個月“吸粉”2000多人,成了名副其實的“鄉村推薦官”。
“金橋村符合我們直播帶貨的一切條件。這里景色如畫,農產品純天然無公害,農業產業的多樣化也為我提供了豐富的直播素材。在這里,我不僅住得舒心,播得也舒心。”“興安黔鄉”的主播劉安遠介紹,該賬號擁有11萬粉絲,主要直播帶貨皮蛋等農特產品,年帶貨產值超過200萬元。
“我們村目前引進入駐的電商團隊有6支,粉絲量共計50萬人次,這些電商團隊帶動了我們村農特產品銷售,讓村民能就地務工、就近就業,為村民增收致富開辟新的道路。”任勇說。
“以前的農民,鋤頭是農具;新時代的‘農民’,手機就是‘新農具’,直播就是‘新農活’。”在張晶晶看來,金橋村旅游資源豐富,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引流,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當地紅色旅游與自然生態、鄉風民俗等。
在湄潭,經營鄉村的并非個例,方式各有不同。興隆鎮龍鳳村則是依托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走出了一條茶旅融合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鄉村經營新路。
2017年來,村黨總支帶領群眾對閑置土地、宅基地的經營權集中流轉,引導社會資本租賃、入股,以6700畝生態茶園為支撐,成功引入萬花源、浥園、坪上生態茶園、蘭馨茶莊相繼落地,購、娛、吃、住的業態逐漸豐富。龍鳳村也因此入選貴州第一批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通過茶旅一體化,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0年的6700元增加到了今天的23090元。”村黨總支書記伍榮明說,鄉村旅游聚起了人氣,為龍鳳村每年創造400余萬元的收入,讓村民切實地感覺到新理念帶來的巨大變化。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