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資訊
“穩、進、立”,支點變亮點
——看浙江兩個畜牧業集群發展如何邁大步
在眾人的印象里,浙江省的畜禽土特產好貨不少,湖羊、仙居雞、兩頭烏都是鼎鼎有名,但論及規模,卻難與口碑相匹配。不過,現如今,這樣的舊印象恐將改變。2022年,浙江獲批湖羊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可為全省新增湖羊飼養量50萬只;2023年,又獲批蛋雞產業集群項目,新增蛋雞存欄600萬只。
令人期待的是,兩個集群建設將加速推動兩大產業,率先成長為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一二三產深度融合、聯農帶富效益明顯的特色優勢產業。支點變亮點,如今,以產業集群帶動畜牧業“新質”發展,正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記者發現,在這一大跨越背后,“穩、進、立”的脈絡更加清晰。
扎“穩”產業根基
2019年以來,受“豬周期”、非洲豬瘟等因素疊加影響,全國生豬產能出現大幅滑坡,浙江高度重視,密集部署。隨后幾年,萬頭規模以上的養殖場不斷落地,浙江生豬產業快速增長,“肉盤子”越端越穩,為全省畜禽業的穩產保供打了一劑強心針。
然而,一組不能忽視的數字也夾雜在統計報表當中,2020-2021年,全省家禽出欄、禽肉產量都在同比增長,禽蛋產量卻在下降。顯然,這是結構性的不平衡。
為此,2021年出臺的《浙江省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支持新建一批存欄50萬只以上蛋雞場和10萬只以上蛋鴨場,目標到2025年,蛋禽存欄達3000萬只。
實際上,看中浙江禽蛋市場的大有人在。浙江禽蛋消費數量巨大,但自給率僅有27%左右,如能在本地建設蛋禽養殖場,可省去一大筆物流費。當時,有這般想法的企業并不少,總部位于四川省的“黃天鵝”就是其中一家。
但從政府角度看,不是什么橄欖枝都能接,標準化、綠色化、規模化、循環化、數字化、基地化才代表著浙江畜牧業的發展方向。顯然,“黃天鵝”覺得自己符合這個“硬條件”,與湖州市下轄的長興縣一對接,雙方便看對了眼。“情投意合”之下,“黃天鵝”原計劃投產100萬羽的蛋禽項目,變成了三期建成300萬羽。
更令“黃天鵝”大喜過望的是,一期項目動工不久,浙江獲批蛋雞產業集群項目,這意味著能得到中央與地方財政資金的支持。“我們看好江浙滬市場,原本只是想在長三角中心點附近找個養殖場,沒想到還能享受到政策紅利,這是預期之外的。”浙江鳳集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王雙坦言。
在市場與政策的雙重激勵下,繼“黃天鵝”之后,溫氏、明康匯等企業相繼在浙江落地蛋雞項目。2023年,全省蛋雞存欄2089.03萬只,同比增加7.73%,雞蛋產量29.53萬噸,同比增加8.82%,產業發展根基愈發扎實。
與禽蛋產業略有不同,2020-2021年,浙江的湖羊產量一直在向上攀升,但其背景之一是在豬周期的傳導下,湖羊價格高企,養殖量便跟著上去了。可2021年下半年開始,湖羊價格開始下行,養殖意愿下降,如果任其發展,隨周期起伏在所難免。因此,浙江在制定畜牧業“十四五”規劃時,便從湖羊的供種、產業融合、品牌建設上予以全方位的頂層設計。
2022年,湖羊產業集群項目的獲批,則進一步加速了湖羊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的步伐。截至今年1月底,集群內湖羊飼養量265.6萬只,占全省湖羊飼養量的90%,同比增長14.8%,連續8年實現正增長。
推動產業鏈“進化”
就浙江畜牧業而言,如果說“穩”是穩住基本盤,那么“進”就是要提升科技水平,推動產業鏈“進化”。
湖羊源于蒙古羊,遷居太湖流域后,由放牧模式轉為舍飼方式,這是湖羊飼養方式的第一次轉變。如今,湖羊的生存空間再次迎來巨變:開始向上拓展,“湖羊上樓”正成為越來越多規模化養殖場的新選擇。
“蓮心農業”地處長興縣林城鎮連心村,兩年前,7棟雙層數字化羊場投產,存欄湖羊6000多頭,在浙江吃上了“頭口水”,未來,全部21棟多層羊舍可養4.5萬頭羊,土地利用率提高65%以上。企業負責人鄭健健告訴記者,“湖羊上樓”并不是簡單地將湖羊趕上樓,而是從平面養殖到立體養殖,需要更為先進的科技支撐,全自動喂料、環控、清糞等系統必不可少。
據了解,系統化集成裝備的廣泛使用,大大提升了浙江湖羊養殖的機械化率,目前已達到55%,高出全國平均16個百分點。設施提升后,數智化便具備用武之地。長興縣為牧場裝上“湖羊天下”產業大腦,實現產業布局一張圖管控、羊場服務一件事集成、產業數據一個屏運用。上線“羊事寶”“羊管家”應用,一個人可管理3000只羊。
論科技水平,蛋雞養殖絲毫不比湖羊遜色。一期蛋雞集群項目建設,其設施化、機械化、數字化“三化聯動”的標識極為鮮明,智慧蛋雞舍、8到9層的疊層籠位、全程機械化集蛋、自動蛋品分揀設施設備和中央集成控制系統廣泛應用,實現全環節數據聯動和閉環管理,5萬只以上蛋雞場機械化率達到95%以上,可實現1人管理10萬只蛋雞。
特別是在養殖的后端,湖羊、蛋雞產業集群項目格外注重運用科技手段來防治臭氣,以及開展糞污的資源化利用。比如雞糞采用智能有機肥發酵一體化裝備,集成了發酵、多級噴淋減臭、復合節能與互聯網耦合技術,實現了快速精準處理。在浙江省畜牧農機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看來,“進”是動能,浙江畜牧業發展早已不是積散成多的階段,取而代之的是機械化、數字化,這已成為“浙”里畜牧的底色和藍圖。
“立”出新發展格局
搶開局、謀先機。新的一年,浙江提出,提升“立”的實效,加快構建有利于引領和保障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增添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構建新發展格局。具體到畜牧領域,浙江正通過延鏈強鏈,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去年,湖羊產業集群全產業鏈產值達85億元,同比增長31.2%。其中,建成屠宰加工企業8家,一期項目中的牧源項目,是目前長三角地區自動化水平最高、屠宰能力最強的湖羊屠宰廠,年屠宰能力10萬只。
在蛋雞產業集群區內,2023年,全產業鏈產值則達到142億元,同比增加18.3%。一期項目已建成縣域蛋雞分揀中心1個,年分揀4300噸。此外,蛋雞專用飼料廠、鮮蛋加工車間即將竣工投產,年可產蛋雞專用飼料22萬噸,鮮蛋加工1.2萬噸。
按照建設方案,湖羊產業集群將構建“優質種業、精深加工、綜合服務”三大主導功能區,項目完成后,可新增全產業產值38億元,新增湖羊飼養量50萬只。蛋雞產業集群將構建高質高效發展先行帶、地方雞特色發展優勢帶、傳統蛋雞提升發展示范帶三大產業帶,項目完成后,可新增全產業鏈產值30億元,新增蛋雞存欄600萬只。
產業發展離不開要素保障,為實施好湖羊蛋雞集群項目,去年,浙江省級新設了浙系畜禽產業集聚區項目,省里每年拿出1億元,連續3年支持以湖羊蛋雞等特色產業為重點的縣域集聚區建設。再看各地,也都出臺了產業扶持政策:如德清縣對新擴建項目給予50萬-200萬元一次性獎勵,長興縣對規模牧場糞污處理設施設備給予30%的補助。
在政府的推動下,“湖州湖羊”“桐鄉湖羊”“安吉竹林雞”“建德蛋雞”等一批區域公用品牌脫穎而出。而利益聯結機制的創新,讓更多人享受到了產業發展與品牌溢價帶來的好處。
以蛋雞產業集群項目為例,一期12個項目中,有5個項目是由村集體組織或強村公司建設,有4個項目是由村(鎮)聯建,采用投資分攤、折價入股等形式固化利潤分紅,已投產的江山匯農項目,所在村土地入股,年收益為投資的9%。另外,“共享牧場”“共富羊棚”“羊來羊回”等模式各顯神通,讓強村富民有了新抓手。
浙江的民營經濟素以“塊狀經濟”聞名于世,如今,畜牧業的“產業集群”日益凸顯。據介紹,下一步,浙江將以此為樣板,以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浙江先行為核心目標,扎實推進產業層次、產品品質、治理能力的躍升,重構畜牧業新版圖。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