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大家談
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為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能
特邀評論員 潘碧靈
中部地區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堅持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為基石,堅持以創新為核心,以產業為載體,全力破解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為中部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能
3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長沙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對在更高起點上扎實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作出重要部署。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結合中部地區優勢和實際,著重對科技創新、區域協調發展、改革開放、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工作進行了強調,為中部地區崛起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由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組成的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以占全國10.7%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國22%的GDP,河南、湖北、湖南經濟總量位列全國前十。中部地區猶如國之“脊梁”,承東啟西、連南接北。“脊梁”硬了,我們昂首闊步新征程更有信心、更有底氣。在更高起點上,中部地區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堅持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為基石,堅持以創新為核心,以產業為載體,全力破解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為中部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能。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堅持揚“長”避“短”。當前中部地區的產業發展現狀,長板在底子:農業基礎堅實,能源礦藏豐富,制造業積淀深厚,增加值規模約占全國1/5;短板在潛能:傳統產業比重偏高,創新發展活力不足。因此,在更高起點上扎實推動中部地區崛起,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而是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讓傳統產業與新質生產力碰撞融合,為以新帶舊賦能。比如,促進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不僅要著力提升以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人文社會科學技術交叉融合為特征的前沿科技,還要大力培養具有原創精神、具備交叉學科素養、掌握前沿科技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更要引領農科新興產業、新興業態的培育與發展,將涉農業態拓展到營養健康、醫學和公共衛生、生態文明、農業文化等領域。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堅持“點”“面”結合。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制造業是中部地區的產業名片,是中部地區的底座,山西的化工冶金、安徽的汽車、江西的航空、河南的盾構、湖北的電子、湖南的重工,既是中部地區的傳統優勢,也是新質生產力賦能聚變的廣闊地域。在上一次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今年的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繼續強調“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核心就是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堅持“點”“面”結合,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中部地區六省推進制造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既要抓“大”又要管“小”,既要注重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和科技領軍企業,發展壯大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還要激發涌現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獨角獸”企業,共同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堅持先“立”后“破”。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在推進國家“雙碳”戰略進程中,更要堅持穩中求進、逐步實現。“立”的關鍵就是創新,新質生產力的“強勁增量”要依靠創新“關鍵變量”來撬動。中部地區各省要發揮自身的科技、教育、人才資源優勢,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積極引進國內外一流研發機構,因地制宜圍繞人工智能、未來能源、生命科學、前沿材料等領域,提高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突破一批原創性、引領性關鍵技術,鍛造更多“國之重器”。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打造一批集研究開發、檢驗檢測、成果推廣等功能于一體的產業集群服務平臺,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抓住全國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改造有利時機,聚焦優勢產業,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形成先發優勢,放大集群效應,優化產業生態,增強對產業要素的聚合力,打造國家級產業集群。
中華大地,春意盎然;中部崛起,勢頭正盛。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把握戰略定位、承擔使命責任、發揮獨特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多更大的力量。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民進湖南省委會主委、湘潭大學校長)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