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資訊
阡陌縱橫三十崗 “含綠量”變“含金量”
這個春天,在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三十崗鄉汪堰村的西瓜大棚種植基地里,工作人員正在嫻熟地平整土地、覆蓋地膜、移植西瓜苗,干得有條不紊,呈現出一派“人勤春來早,田間備耕忙”的熱鬧場景。
這番熱鬧景象的背后,是一張張洋溢著幸福的笑臉。這兩年,汪堰村通過整合優勢資源,以水源保護地農產品為主線,打造以大棚西瓜、露天西瓜、科技水稻、有機盆菜等為主體的特色農產品,走出了一條“科產融合、城鄉聯動”的鄉村振興新路徑,實現了兩年間村集體收入翻兩番的巨大成績。
爭項目、引企業、明產業、富百姓……近年來,在廬陽區三十崗鄉,各村結合自身實際,爭相發展集體經濟,村民腰包鼓了,對未來生活也更有底氣。
產業興村,激活集體經濟“新動能”
合肥西北望,有鄉三十崗,春花夏草盛,秋云冬雪茫;阡陌縱橫野,四季好風光。在廬陽區三十崗鄉境內,坐擁合肥市董鋪水庫、大房郢水庫兩個“大水缸”,同時北依滁河干渠,有著“天然氧吧”的美譽,以其獨特自然風光,成為合肥市廬陽區的一片“風水寶地”。
廬陽區牢牢把握了這一先天優勢,不斷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綠文章”,打好生態牌。近年來,三十崗鄉境內森林覆蓋率達44%,林木綠化率達80%,“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這里落地生根發芽。
在守護綠水青山的過程中,該鄉汪堰村探索出了“黨組織+集體經濟+企業”發展模式,爭取到市財政銜接資金500萬元,興建了200畝的鋼架大棚西瓜種植基地,帶領村民利用大、小田埠等閑置田地種植露天西瓜,并促成轄區農業種植企業與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聯姻”合作,加大技術研發,加強品牌宣傳。2023年,全村合作種植西瓜面積達330余畝,銷量突破100萬斤,為擦亮“三十崗西瓜”的“金字招牌”添光彩。
此外,為進一步優化村級產業結構,汪堰村還多方爭取“引”來社會企業幫扶資金30余萬元,對桃蹊田園綜合體東側的120余畝閑置土地進行高標準改造,由合作社主導,種植經營高品質水稻,增加了村集體經濟的自主創收能力。
該村還通過與廬陽區鄉村振興公司協商,將森林質量提升工程項目林木資產權納入汪堰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壯大村集體經濟組織固定資產,發展林下經濟,套種其他農作物,拓寬致富渠道。經過不懈努力,汪堰村在全鄉率先實現了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的探索和蝶變,“創富路”越走越寬。2021年村集體收入達到51萬元,2022年實現119萬元,2023年更是突破200萬元。
科產融合,探索成果轉化“新模式”
多年來對綠水青山的堅守,也為三十崗鄉換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引來了合肥未來大科學城這只“金鳳凰”。如今,隨著合肥未來大科學城建設的不斷推進,各科研單位接踵而至,科研人員濟濟一堂,汪堰村黨總支書記劉磊敏銳地捕捉到了農業產業的科技成果轉化機遇,開始布局謀劃帶領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走上“科技+產業”融合發展之路。
該村積極對接中國科學院,引進“科輻粳9號”精品水稻品種,并配套打造120畝高標準農田用于種植。在此期間,劉磊多次赴中國科學院和農業公司對接和學習種植技術,邀請中國科學院的專家對土地進行改良和提質,并對水稻播種全程給予指導。同時,為了提前預防干旱,村“兩委”積極與滁河干渠主管單位對接灌溉系統,清淤、加寬水渠,保證灌溉水源供給。在不懈努力下,“科輻粳9號”水稻喜獲豐收,水源保護地綠色農產品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最終總計銷售香米3萬多斤,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34萬元。
發展惠民,書寫共同富裕“新答卷”
產業的發展,也讓村民過上了更好的生活!
在集體經濟收入不斷增長的同時,汪堰村“兩委”商議利用合作社盈余資金為村里257名60歲以上老人購買醫療保險、為145名70歲以上老人購買意外保險,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眾,村民從村合作社的發展壯大中吃到了紅利,看到了前景,更有動力和意愿跟著村里干。
事實上,汪堰村發展集體經濟的案例,只是廬陽區鄉村振興眾多案例中的生動實踐之一。2023年1月17日,三十崗鄉崔崗村當代藝術館里,該村迎來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有史以來的首次分紅,村民第一次以“股東”的身份領到了村集體經濟的分紅資金。2023年,廬陽區三十崗鄉三十崗村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200萬元。2024年2月2日,春節前夕,三十崗鄉三十崗村進行了股份經濟合作社第一次分紅大會,1907位村民提“錢”過年。一個個村莊,一個個合作社,讓村民腰包漸漸鼓了起來。
經過多年的努力,三十崗鄉也先后獲得了“國家生態鄉鎮”“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安徽省森林城鎮”“安徽省文明鄉鎮”等一系列“綠色”榮譽。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構建特色產業,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三十崗鄉相關負責人說,地處水源保護區,生態區位優勢明顯,只有做大集體經濟、做強特色產業、做好農民增收,才能把“含綠量”轉化為發展的“含金量”,真正把鄉村建設成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