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民族宗教
全國政協委員張冠梓:
挖掘北京歷代帝王廟歷史文化資源更好服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每逢清明前后,全國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祖大典。陜西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河南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等,更是成為人們慎終追遠、感受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盛事。
在北京,也有一座供奉并祭祀中華先祖和歷代帝王、賢臣名將的皇家廟宇——歷代帝王廟。“這里是明清兩代崇祀三皇五帝、歷代各民族杰出帝王和功臣名將的皇家廟宇,共供奉歷代帝王188位、功臣79位。其中既有來自漢族的帝王,也有來自北魏鮮卑族、遼國契丹族、金國女真族、元朝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的帝王,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最好的證明。”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張冠梓解釋,乾隆皇帝首提“中華統緒不絕如線”的統緒觀,是說中華治統(帝系)自緒端開始,就像一條完整的線條,任何情勢下沒有中斷過,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從多元凝聚為一體的韌勁與力量,彰顯了中華帝系一脈相傳的特點。他強調,應保護利用好這座體現了“自古帝王統緒相傳”“非南北中外所得私”的廟宇,并將其打造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作為重要的禮制活動,一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冠梓介紹,歷代帝王廟既能體現中華帝系一脈相傳和多元一統的特點,又可以發揮廟宇祭祀的法戒功能。這座廟宇因包容民族性而建,又以超越民族性而興盛,最后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一脈相承的帝王祭祀體系,凸顯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的延續性。如果能將其打造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必將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積極而獨特的作用。
“歷代帝王廟不僅承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也體現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當代價值。歷代帝王廟所體現出的傳統‘不絕如線’、文化一以貫之,無疑是中華文化強大生命力的生動例證。”張冠梓介紹,當前這里不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典藏研究機構,也是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基地,建議由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市合作推進歷代帝王廟保護利用工作,并將其開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
張冠梓認為,可以立足歷代帝王廟的歷史文化內涵,把握其人文精神實質,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組織多學科專家學者進行深入研究,設計出形象、生動、感染力強的開放利用方案,并精心布展實施,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成為全國獨有的特色文物景觀呈現在世人面前。
“還可以借鑒蒙藏學校舊址保護利用模式,形成主題展、專題展、體驗三位一體、動靜結合的文物空間利用格局。”張冠梓構想通過“展覽+體驗”的方式,發揮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的多方面功能,使參觀者于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張冠梓還建議,注重發揮歷代帝王廟坐落在首都功能核心區的區位優勢和歷史文化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研學旅游等項目,吸引各族游客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參觀“打卡”。他說,可以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故事和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形式,打造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場所,探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創新實踐路徑。
編輯:楊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