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宏觀
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伍愛群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知聯會副會長,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長
近年來,中國高度重視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構建以創新為引領的發展新格局。通過大力推動科技創新,中國在許多高科技領域已初露頭角,例如5G通信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同時,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也面臨諸多困難。一是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高。雖然投入增加,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核心技術上的原創性、國際影響力等方面仍有差距。二是產業升級轉型阻力重重。傳統產業占比較大,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壓力巨大,如何平衡新舊動能的轉換、先立后破成為關鍵。三是對外開放程度需進一步提高。國際環境復雜多變,提高開放水平,加強與國際科技經濟合作,對中國來說仍是一項挑戰。
為加快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如下建議:
首先,技術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尤其要增加對科研的投入,支持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發活動,以及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通過技術創新來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技術不斷進步,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因此,為了培育和增強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具體措施包括建立健全科技創新體系,鼓勵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加強合作,共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同時,政府應當加大財政支持,為技術研發和創新提供充足資金保障。此外,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激勵科研人員和團隊的創新積極性,也是推進技術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可或缺的環節。科技創新往往投入巨大,而創新又意味著巨大的風險,成功的創新固然有之,但失敗是創新的常態,絕大多數創新會遭遇挫折。雖說“失敗乃成功之母”,重大創新通常都是在一次次失敗的基礎上最終得以突破,但中小企業承受不了失敗,往往會因為一次失敗的創新而一蹶不振,“輸不起”是影響創新積極性最主要的因素。這也是我國絕大多數企業不敢自主創新,只敢亦步亦趨跟隨國外創新的主要原因。中國人不缺聰明才智,缺少的只是創新的勇氣和底氣。任何國外出現的顛覆性技術,國內短時間也可以跟上,但很難先人一步。政府不能只是為成功的創新者錦上添花,更要關心關愛創新的失敗者。要建立創新失敗項目的補貼制度,做企業創新活動的堅強后盾,解除企業科技創新的后顧之憂,讓企業在遭受創新失敗之后還有能力爬起來,仍有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繼續創新。
其次,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是加快新質生產力成長的有效途徑。要持續優化產業結構,通過政策導向,促進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升級。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領域,新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國家和地方政府應當具有前瞻性地制定相關政策,為這些新興產業的成長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市場條件。例如,通過減稅降費、提供創業資金和空間等措施,幫助新興產業快速成長。同時,要完善干部的政績考核辦法,新增“新質生產力”考核項目并加大其在政績考核中的權重,不光考核干部的“顯績”,還要考核干部的“潛績”,看看干部為十年后做了些什么。在選拔任用干部時,不僅看在現崗位上的工作業績,更要重點考察其在歷任職務中為后人栽了多少“樹”。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上下一心狠抓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的良好環境。
再次,提升勞動力素質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可忽視的一環。要把培養創新人才作為重中之重,加大對STEM教育的投資,培養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勞動者的知識、技能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完善教育體系,提高教育質量,是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的基礎。同時,還要不斷加強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搭建終身學習平臺,幫助勞動者不斷提升自身能力,適應新的工作崗位和產業變革。全國高校都應普遍設立“未來產業研究院”,并進一步推動高校的“未來產業”研究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逐步建立“未來產業學院”和相關的未來產業專業,充分發揮高校作為我國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主力軍作用,為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培養大批創新人才。在已經探索成熟的“產學研”模式基礎上,試點實行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結對國家級科技創新企業的專項行動,選派對口專業的教師和科研人員到企業掛帥,幫助企業組織、帶領和指導創新團隊,結合企業創新項目的實際開展科技創新,實現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無縫對接”。這將比選派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到地方掛職更富有實效,從掛職的“漫無目標”到掛帥的“精準攻關”,以科技創新企業為抓手,為我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最后,打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有力支撐。創新生態系統包括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等多個主體,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良好環境。在這個系統中,政府應當發揮引導和服務的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企業則是創新實踐的主體,需要加大研發投入,激發內部創新活力;高校和科研機構則要加強理論研究和技術開發,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知識和技術支撐。同時,還要以更大的力度推動科技創新的開放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和產業合作,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帶動國內新質生產力的大幅提升。既要重視發達國家的新質生產力“引進”,更要重視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新質生產力“輸出”,把新質生產力的國際發展與合作放到顯著位置,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中,通過國際合作使中國自主創新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以及新模式等新質生產力迅速占領全球市場。
編輯: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