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統戰時訊
激活地理位置數據潛能助力數字經濟發展
數字經濟時代,地理位置數據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生產要素,也是一國參與全球競爭的戰略力量。如何通過鼓勵創新和開發利用,完善和優化現有監管制度,培育壯大經營主體,推動企業參與全球數字競爭?民革中央提出,應設定好地理位置數據開放共享的邊界,鼓勵其創新和開發利用;同時還應持續完善和優化現有監管制度,減少事前管控,加強事中事后安全防范。
民革中央在調研中發現,近年來,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推動下,我國地理信息產業快速發展,但對比全球,尤其是英美等發達國家,我國地理位置數據還有較大潛力可挖。調研中發現的目前制約我國地理位置數據開發和利用的因素主要有:政策法規不完善,實施標準不統一,制約了數據的規范有序開發利用;行業管理精細化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因地理位置數據關聯很多新業態新模式,這些新業態新模式具有開放靈活的特點,但是現行的行業管理中還延續有不少傳統思維,甚至存在“一刀切”的現象;此外,地理位置數據的市場化配置機制尚未形成,當前數據的產權并不明晰,市場價格機制未能充分發揮作用,難以充分調動企業、個人等經營主體的積極性。
如何通過優化政策支持和行業管理水平,釋放我國地理信息產業鏈的活力和效能?民革中央建議,在不觸及軍事、政治敏感位置的前提下,應允許經營主體獲取更精準實時的地理位置數據,提高數據的完整性、準確性;完善負面清單,確定紅線和底線,對不存在法律制度障礙的新業態新模式,允許企業發揮創造力,鼓勵應用創新;持續完善和優化現有監管制度,減少事前管控,加強事中事后安全防范。
“用新思路解決新問題,堅持包容審慎,將頂層設計和先行先試相結合,在法律法規調整流程相對較長的背景下,先完善規定、辦法、標準等規章,以更好地適應新生事物的發展要求;同時暢通政府與企業的溝通渠道,了解行業發展動態和難點、痛點。”民革中央認為,應帶著戰略眼光看待我國地理位置數據產業鏈建設,通過必要的政策制度支持和科學的監管機制,讓我國的地理位置數據產業在國家科技自立自強、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開辟出新賽道、賦予新動能。
編輯:楊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