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軍事歷史
張經武華北統戰二三事
八路軍山東縱隊總指揮張經武
八路軍山東縱隊政委黎玉
張經武是人民軍隊中一位能征善戰的傳奇將領,又是一位杰出的統戰工作者,在全面抗戰爆發前后,他受中共中央委派,冒著生命危險先后多次前往華北抗日前線,在國民黨將領和民眾中積極宣傳中共抗日主張,開展統戰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幫助宋哲元堅定抗日立場
1936年,日本帝國主義向我國華北發動新的侵略,調遣大批軍隊進入山海關內,威脅北平、天津,并向國民黨當局提出“華北政權特殊化”的無理要求。1936年5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呼吁立即停止內戰,組織全國抗日統一戰線,發動神圣的民族自衛戰爭,同時決定派出干部到華北開展上層統戰工作。8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研究國共兩黨關系、統一戰線問題,會議確定:實行逼蔣抗日的方針,繼續國共談判,同時對國民黨各地方實力派分別進行統戰談判,并大力開展群眾抗日運動,以推動國民黨政府走向抗日道路。
同年冬天,張經武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以紅軍代表的身份由西安繞道上海,經山東、天津、河北等地前往北平。一路上,張經武先后與各地國民黨地方實力派軍政要員進行了會晤,協商了聯合抗日的具體辦法。到達北平后,張經武秘密住在同窗故舊姚繼鳴的家里,與姚以兄弟相稱作為掩護。不久,張經武通過秘密關系,與國民黨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河北省政府主席、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取得了聯系。
多年來,宋哲元對蔣介石的消極抗日政策一直極為不滿。張經武見到宋哲元后,轉交了毛澤東的親筆信,并對宋哲元率二十九軍參加長城抗戰,獲得喜峰口大捷的戰果大加稱贊,同時向宋哲元宣傳中共“聯合抗日”的主張,讓宋哲元頗為感動。宋哲元秘密安排張經武在頤和園的養云軒住下,不久又任命張經武為“冀察綏靖公署上校參謀兼南苑軍官團教官”。在張經武的說服下,宋哲元的抗日立場更為堅定。1936年9月11日,宋哲元親自簽署命令,將關押在北平草嵐子監獄的共產黨員全部釋放,此后,一批共產黨員以作戰參謀的身份進入了宋哲元的第二十九軍。宋哲元還根據中共方面的要求,介紹張經武去綏遠會見傅作義,共商抗日大計。
和韓復榘達成三項協定
全面抗戰爆發后,蔣介石繼續采取消極、片面的抗日路線,導致日本侵略軍占領華北大片國土,并嚴重威脅著山東。為了盡早挽救山東局勢,中共中央決定派張經武以軍事聯絡官身份前往濟南會晤韓復榘,商討釋放政治犯和發動群眾等問題,同時爭取韓復榘的第三集團軍參加抗日。
張經武迅速趕到濟南,在中共山東省委的幫助下,對韓復榘的思想和處境進行了全面了解和分析。7月28日晚,張經武前往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會見了韓復榘。張經武直言不諱地闡明了中共聯合抗日的主張。韓復榘出于自身安危的考慮,同意聯合抗日,但在商討釋放政治犯問題時,韓復榘態度曖昧,借口推諉。張經武義正辭嚴,據理力爭,經過幾次談判和耐心說服,終于就紅軍與國民黨的第三集團軍聯合抗日問題,達成了三項協議:韓復榘答應以“鋪保”方式,立即釋放關在第三集團軍軍法處的全部政治犯;成立“第三集團軍政訓處”,派中共黨員協助工作;開辦“第三集團軍政工人員訓練班”,政治教育由中共黨員負責,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軍事訓練由第三集團軍負責。
三項協議達成后不久,60多名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獲釋出獄。此后,中共方面通過與第三集團軍合作,開辦了政工人員訓練班,培養了1500多名抗戰急需的軍事、政工、民運干部,壯大了山東乃至華北的抗日力量。
擴大中共在山東的群眾基礎
在進行上層統戰工作的同時,張經武還配合中共山東省委適時地進行了團結山東各界共同抗日的工作。在張經武等的努力下,山東“民眾抗日動員委員會”“抗日救亡社”“抗戰后援會”“戰地服務團”“青年先鋒救國會”“婦女救國會”等愛國抗日團體相繼建立。
張經武十分重視調查研究,善于把中共中央的指示與山東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創造性地開展統戰工作。11月26日,他向中共中央匯報了山東工作情況,并對山東抗日統戰工作提出了五點意見,即:根據山東最近環境,山東工作重心是開展基層統一戰線工作;協助中共地方黨組織在敵占區布置和領導游擊戰爭,建立臨時抗日政權;對山東地方士紳和各種武裝,多做工作,使之能逐步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文化界開展反對失敗主義傾向的斗爭,在民眾中開展要求抗日民主權利和直接減輕負擔的斗爭;團結政訓處中的進步干部和鄉農學校干部,打擊國民黨投降派。
張經武提出的這些建議,得到了中央的認可和表揚。這些建議作為政策實施后,進一步促進了山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和抗日武裝斗爭的發展。山東各地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紛紛舉行起義,迅速掀起了抗擊日軍侵略的熱潮。
1937年11月底,由于工作需要,張經武調任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高級參謀,協助周恩來開展河南、湖北兩省的抗日統戰工作,在短時期內取得了顯著成績。1938年4月,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黎玉赴延安,向中共中央匯報工作,要求派干部到山東以加強領導力量。中共中央經過認真研究,決定再次派張經武返回山東。
1938年8月,張經武率領抗大、陜北公學畢業的學員和一個營的兵力共200人,向山東進發,一路上通過豐富多彩的宣傳發動行動,使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共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10月下旬,張經武和黎玉到達聊城,立即會晤了愛國人士、國民黨第六區行政專員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并轉交了毛澤東給他的親筆信,并轉達了中共中央、毛澤東對范筑先在敵后與中國共產黨開展合作、堅持抗戰的高度評價。
范筑先在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即發動民眾建立抗日武裝,并與中國共產黨建立了統戰關系。張經武在當年來到山東時便曾會見過他。在中共的幫助下,范筑先收編和改造了大批綠林和民團,組建了32個支隊和三路民軍的抗日武裝,并與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并肩作戰,共同開辟了魯西北抗日根據地。11月底,日軍重兵圍攻聊城,范筑先率部堅守,與敵激戰數日,聊城失守,范筑先及中共優秀干部和指揮員姚第鴻、張郁光等數百名將士壯烈犧牲。張經武聞訊后,心情極為悲痛。為了紀念范筑先這位抗日英雄,八路軍將范筑先余部和共產黨領導的魯西北抗日武裝,編為“筑先抗日游擊縱隊”。
(作者系北京市文史研究者)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