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資訊
湖南岳陽平江縣三陽鄉:產業鋪就致富路,一派田園好風光
近年來,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三陽鄉龍坪村深入開展鄉村振興工作,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升級,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有力助推農民增收,努力繪就村美、民富、產業興的幸福新圖景。
龍坪村共有35個村民小組,657戶2658人,黨員64人,總面積22.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580畝、水田 998畝、山林面積22460畝,縣級集中安置 23戶,村級集中安置84戶。龍坪村通過不斷找路子、想法子、出點子,盤活村級集體經濟,全村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3200元提升到2023年的10000余元。
抓優勢興產業激活鄉村活力
龍坪村堅持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以產業興旺為重點,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工作,不斷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努力激活鄉村發展活力。
聚焦主導產業,培育特色產品。該村緊緊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目標,堅持把山水與農業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明確了以茶葉為龍頭產業,絲瓜、藠頭、西施辣椒等農副產品為支撐的發展路徑,形成了群眾在家門口有景看、有活干、有錢賺的生動局面。
西施辣椒種植基地
喚醒“沉睡的農業資本”,讓農民手中有“股份”、說話有“分量”、盈利拿“分紅”,正是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重要目標。為實現這個目標,該村支村委與湖南省幽吉茶業有限公司等公司達成合作,采取“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新模式,積極挖掘存量資源,采取承包、租賃等方式盤活存量資產,努力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目標。據統計,目前該村已流轉林地800余畝,土地400余畝,(其中茶葉300畝、辣椒50畝、藠頭50畝,)實現村集體經濟組織增收20余萬元,吸納勞動力50余人。
龍坪村種養大棚
龍坪村藠頭基地
夯基礎強建設優化村居環境
鄉村道路干凈整潔,河面清澈見底,村居更加整潔亮麗了,徹底告別了“臟亂差”亂象,來往的村民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印象中的美麗鄉村盡收眼底。
近年來,三陽鄉龍坪村瞄準“讓農村人像城里人一樣生活”目標,積極推進農村硬化、亮化、美化工程建設,集中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讓農民群眾喝上干凈水、走上平坦路、住上安全房。
道路通,百業興。該村強化暢通工程建設,2023年,共計投入資金110余萬元,拓寬硬化公里3.1公里,將致富路延伸到鄉村企業、種養基地及村民家門口,打通致富“最后一公里”。
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僅2023年全鄉就改造農村廁所51座,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85%。始終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作為發展水利、造福百姓的重要民生工程來抓,完成全村35個組自來水鋪設全覆蓋。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采取“村級主導、群眾主體、企業主營、志愿者參與”的方式,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以讓百姓生活得更加美好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扮靚家園“形象美”和提升素質“內在美”“內外雙修”,2023年該村組織開展農村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12余場次,組織送戲下鄉4場次,惠及群眾1400余人。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引導村民依托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和村規民約,抵制紅白喜事大操大辦、農村賭博等不良社會風氣。
借好力用好人助力村民致富
2023年5月,湖南省國家安全廳與平江縣龍坪村互聯互助結對儀式在龍坪村隆重舉行,標志著結對幫扶帷幕正式拉開。
“手拉手”共促發展。龍坪村支村委與省國安廳密切合作,共同協商制定幫扶工作計劃和幫扶工作方案,立足幫扶單位自身優勢,一方面積極聯系引進資金資源,以幫扶單位注資、村級具體實施的方式,先后啟動白玉絲瓜、西施辣椒、甜茶種植等多個項目;另一方面,通過幫扶單位主動與相關企業“搭橋”,與湖南省幽吉茶業有限公司協商,出資共同成立“平江縣對坪茶葉種植合作社”,2025年開始產生效益,預計到2027年每年將給村集體經濟組織帶來收益30萬元以上。
龍坪村甜茶種植基地
龍坪村茶葉種植基地
選優配強,能人治村。“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2021年,通過村級換屆選舉,充實了一批學歷高、年輕化、會管理的干部被充實到基層管理隊伍當中。
“鄉村換屆選舉在一定程度上為全力選優鄉村基層班子、實施能人治村,帶領群眾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注入了新鮮‘血液’。”三陽鄉龍坪村村書記王運良說。
黨員帶頭,全員參與。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龍坪村堅持突出黨支部的主導地位,探索推行“黨支部+”的發展模式,著力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生產大戶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進來,通過參與入股、合作經營等多種方式,實現利益共享、共同發展。通過充分發揮黨員的帶頭示范作用,不斷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逐步形成“黨建引領、支部主導、黨員領頭、群眾參與”的發展格局,改變過去“干部熱、群眾涼,干部干、群眾看”的被動局面。
下階段,龍坪村還將通過組織黨員干部相互座談交流、參加輔導培訓、外出參觀學習等多種形式,幫助黨員干部深化思想認識,探討實踐經驗,借鑒先進模式,進一步增強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信心和決心,全面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謝雪楓 李滿桂 楊學然)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