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政協動態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不竭精神動力
——全國政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雙周協商座談會籌備綜述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各民族經過長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多元一體格局,產生了全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民族工作高度重視,創造性地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大命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為推動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工作走深走實,全國政協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今年的重點協商議題,并于5月24日通過雙周協商座談會形式進行協商建言。
■ 深入傾聽扎實調研
本次雙周協商座談會是十四屆全國政協舉辦的第十九次雙周協商座談會,也是2024年度協商計劃21個重點協商議題之一。因此,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作為會議的承辦單位,組織委員就相關議題進行深入調研,把問題找準,把建議提實,是在此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前非常重要的準備工作。
春節過后,就此次雙周協商座談會籌備工作,民宗委主任張裔炯向全國政協副主席巴特爾專門做了匯報。
4月初,民宗委組織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會前專家研討會,邀請部分政協委員和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就涉及本次議題的若干重點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討。
在此基礎上,民宗委辦公室認真制定籌備方案和調研方案,做好各項工作的統籌推進和細節落實。
4月下旬,民宗委召開調研行前情況介紹會,邀請中央宣傳部、國家民委、文化和旅游部有關司局負責同志到會介紹情況,與委員互動交流,并請中央統戰部、教育部提供了書面材料。民宗委辦公室還專門整理了關于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參閱材料,為委員深入調研做好服務。
5月7日至14日,民宗委專題調研組在巴特爾副主席率領下,赴內蒙古自治區和山西省開展專題調研,與當地黨政部門、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基層工作人員座談交流。民宗委還商請河南省政協開展協同調研。在扎實做好“線下”調查研究、交流探討的同時,還在“線上”開設主題議政群。
調研期間,調研組在素有“模范自治區”之稱的內蒙古自治區的巴彥淖爾市、包頭市、烏蘭察布市和自古“內跨中原、外聯朔漠”的山西雁北地區的大同市、朔州市等地,深入社區、鄉村、學校、企業和農林牧場、文博場館、宗教場所、邊境口岸等,詳細了解各地在增強各族人民的“五個認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心聚魂作用等方面的工作情況。
委員們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世界,是我國各民族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紐帶。只有持續深入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才能不斷加強對各族群眾的思想引領、意志支撐,才能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情感鏈接、心靈歸聚,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從開始帶著問題而去,到如今滿載收獲而來,扎實的調研為開好此次雙周協商座談會打下堅實基礎。今天,這些收獲與體會將轉化為高質量的發言呈現在協商會現場。
■ 線上線下協同發力
會議籌備過程中,民宗委圍繞大會預約發言選稿做了大量細致工作,調動委員建言資政積極性,為開好協商會踴躍投稿。同時,結合委員提案、委員專家的工作背景和學術成果等方面因素,主動向委員和專家學者約稿。收到發言材料后,委員會領導和辦公室同志聚焦會議主題,研究確定了發言重點、方向,協助委員調整角度、充實內容,確保發言方向準確、內容充實、建議可行。最終確定10篇預約發言。
為進一步拓展和豐富政協委員建言獻策渠道,營造更加自由、活躍的民主協商氛圍,4月22日,民宗委在委員移動履職平臺主題議政欄目開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主題議政群,面向全體委員廣泛征集意見和建議。
“要正確把握民族的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金宏偉表示,只有不斷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才能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各族群眾自尊、自信和自愛,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豐厚文化滋養。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建議,以中華文明演進的歷史經驗與內在規律作為關鍵線索,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核心概念,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多元一體”“中國式現代化”與“現代文明”三個屬性的貫通性與整體性研究。科學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民族屬性、國家屬性與文明屬性”有機統一、相互依賴的過程,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解為優化民族關系、提升國家治理與倡導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師范大學民族學人類學學院教授納日碧力戈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深入基層,自上而下同自下而上相結合,融入平常,潤物于無聲,日用而不覺,成為自然習慣。
作為一名少數民族干部,黨的民族政策的受益人——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滿洲里市政協副主席杜明燕表示,要和身邊的親戚朋友圍繞“石榴籽”培根鑄魂工程、“守望相助好家園”活動、“鄰里守望”關愛行動等,從身邊小事做起,增進身邊各民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廣度和深度,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從而自覺地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守望相助、共同奮斗,逐步實現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建議對愛國主義的重要歷史事件、發生地點,因地制宜地修建不同規格的紀念碑,以提示后人牢記英雄人物及其事跡,潛移默化地教育青少年增強愛國情懷。”
“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要下大力氣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發展好民族地區經濟,同時,要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注入,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
……
圍繞雙周協商座談會議題,委員們在議政群里深入交流、踴躍發言,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真言、獻良策、出實招。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絕非朝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我們堅信,只要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綿綿用力、久久為功,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就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本報記者 孫金誠)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