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原創
濱海新區如何打造科創發展新引擎?
“此款AI新物種AIPC,是當前中國市場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能個性化電腦,代表了聯想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最高水平。”
近日,坐落在天津保稅區的聯想創新產業園(天津)第100萬臺PC產品成功下線。
“訊飛星火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能力永久開放!”4月26日,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發布:5月起,訊飛星火API能力面向全球用戶正式免費開放,攜手生態開發者加快大模型賦能剛需場景,加速大模型賦能千行百業。
日前召開的第十三屆全球地理信息開發者大會發布了“Innovation Awards 2024年度創新力榜單”,濱海新區企業云遙宇航在遙感大數據賽道脫穎而出,榮獲“年度最具創新力企業TOP100”創新獎項。
喜訊頻頻,來自扎實的科技創新驅動引領。
天津濱海新區搭建以人工智能龍頭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平臺,營造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政策鏈銜接貫通的產業生態環境。
科技賦能
“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希望通過AIPC的推廣和應用,引領人工智能技術在社會各領域和家庭中廣泛普及,助力各行各業實現智能化轉型。”
濱海新區支持企業用智能技術賦能行業,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融入國家高質量發展大局。
依托“端—邊—云—網—智”的新IT技術架構,不斷探索智能制造和卓越運營的新路徑,這讓濱海新區政協常委、聯想天津平臺總經理尉偉東十分自豪:實現高度自動化、全面智能化,筆記本電腦生產線通過對物聯網、數字孿生、智能算法、邊緣計算、5G網絡等多種先進智能技術的應用,自動化率已達到60%,可實現每9秒下線一臺筆記本。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今年考察天津時提出“四個善作善成”重要要求指出,天津作為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要發揮科教資源豐富等優勢,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勇爭先、善作為。這也為濱海新區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增強發展新動能、構筑發展新優勢提供了重要指引。
濱海新區加大科技企業培育力度,獲批全國創新驅動示范區,目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5000家。今年一季度新增全國重點實驗室1家、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3家,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70.4億元,同比增長15.8%。目前,濱海新區國家四星級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達到8家,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入選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
飛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基于國產工藝的高性能CPU設計技術及芯片研發”、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超深層復合潛山油氣勘探理論技術創新與實踐”等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重大創新成果破解了“卡脖子”難題,斬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聚焦芯片‘卡脖子’難題,我們要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各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安全強大的‘中國芯’。”飛騰系列CPU總設計師竇強說。
竇強帶領團隊攻克了包括高性能微處理器體系結構、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與實現、處理器內生安全架構、設計與工藝協同優化等在內的多項關鍵技術,研制出涵蓋高性能服務器CPU、高效能桌面CPU、高端嵌入式CPU及飛騰套片在內的10余款量產芯片,全面提升了我國在通用計算領域的自主技術水平。
產業煥新
今年4月召開的第三屆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由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聯合現代中醫藥海河實驗室等團隊合作研發的“天河靈樞大模型”裝置啟動,開啟了中醫針灸領域專業大模型發展。
“天河靈樞大模型”是“天河天元大模型”的專業模型之一。天津市政協委員、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主任楊燦群說,“天河天元大模型”通過收集構建中文高質量大數據集,研發訓練自主生成式基礎大模型,形成了國產體系支撐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體系,打造了算力、算法、數據、知識、模型、場景六位一體的智能化服務裝置。正面向行業深度應用,融合行業數據、知識以及專家經驗,在醫療、政務、港口等垂直場景打造各種專業模型,將算力轉化為先進生產力。
加大創新驅動,提升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策源能力,讓新興產業“長強枝”。濱海新區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煥新,使科技、產業與城市緊密互動、相互支撐,催生更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構建了微生物蛋白、健康糖等生物制造工藝和路線,完成噸級或百噸級中試;
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孵化企業天津華慧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成功開發出薄膜鈮酸鋰電光調制器PDK,為全國首個標準器件庫;
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研制完成國內首款面向抑郁評估的情感腦機交互機器人系統“神工—神心”和新一代8通道腦電采集國產芯片“腦語者”;
……
記者從濱海新區科技局了解到,僅2023年新區支持的創新平臺就已取得52項技術突破。從技術創新到產業煥新,創新平臺已成為創新成果產業化的關鍵助推器,正以技術突破為引擎,促進新型工業化,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打造未來產業。
協同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是一道“一加二大于三”的加分題。濱海新區主動對接服務京冀項目,加速產業協作,推動一批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一幅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畫卷漸次鋪展。
今年3月,由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參與建設的京津冀智能醫藥產業園改造項目迎來竣工驗收,智能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資源集聚效應得到初步顯現。
“聚焦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有力推動著企業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的探索和嘗試。”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黨委書記黃亞樓對生物醫藥產業科創園區充滿信心。
“公司運營總部由北京亦莊遷入天津保稅區,就是要充分利用天津的港口優勢和自貿區功能,拓展海外業務。”中鐵十二局國際工程公司總經理宋玉新表示。
2023年,總投資610.8億元的海油發展海洋裝備智能制造基地、中電科藍天產業園等89個重大項目落地新區。
“串鏈、補鏈、強鏈”,濱海新區加快推進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深挖臨海、臨空優勢,集聚發展面向前沿高端的優勢制造產業集群,搭平臺、優環境、出場景。
“產業協作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支撐,去年我們推動三地共同繪制了氫能、生物醫藥等6條重點產業鏈圖譜。”天津保稅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打造產業協作“實景圖”,提升區域產業鏈競爭力的同時,他們在深化“需求導向+關鍵技術協同”握手通道搭建,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協同上用力:空港生物制造產業園投入使用,強化了三地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載體;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等科研平臺合作,推動健康糖、骨化二醇等一批標志性生物制造重點項目產業化。
“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切實增強重大創新平臺的核心競爭能力、創新轉化能力、創新賦能能力。”目前,濱海新區規劃建設的大科學裝置、國家級科研院所、海河實驗室、大學科技園等重大創新平臺在協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們將持續堅持創新協同、產業協作,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合作功能區建設工程。”濱海新區區長單澤峰說,推進創新協同互補互促,新區堅持創新引領、產創融合不懈努力。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