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聚焦 時政 動態 原創 國際 熱點

首頁>要聞>原創

先后測序了超2萬億對DNA堿基,用10年“解碼”億萬年的滄海桑田——

為中華鱘繪就“生命地圖”

2024年06月01日 08:38  |  作者:本報記者 王菡娟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中華鱘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一直以來備受關注。鱘魚個體發育、疾病防治、精細培育和優種選育等微觀層面的物種保護技術亟待突破。

近期,中華鱘全基因組測序研究正式以封面論文形式登上生物信息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基因組蛋白質組與生物信息學報》。論文聚焦中華鱘全基因組測序和組裝,繪制完成的首個中華鱘基因組序列圖譜堪稱中華鱘的“生命地圖”,將鱘魚保護理論和技術研究帶到更廣闊的研究領域,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了中國力量。“生命地圖”如何繪制?記者日前走進長江生態環境工程研究中心,一探究竟。

9bc2b1e5-dd5b-4ca9-96ba-ab5a7b1d71be20240531021341


起筆:千巖萬壑路不定

2023年9月,三峽集團所屬長江生態環境工程研究中心對外公布,經過十年探索,完成首個中華鱘單倍型全基因組測序和序列圖譜構建。

這是三峽集團中華鱘保護團隊經過四十年不懈努力,在相繼取得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突破、子二代全人工繁育技術突破、中華鱘規模化繁育技術突破等成果的基礎上,取得的又一重要標志性成果。

時間回到20世紀90年代,人類基因組計劃被列入20世紀三大科學計劃之一,3000名科技人員耗時13年繪制出人類的“生命地圖”,開啟向微觀生命探索的時代。隨后幾年,玉米、馬鈴薯、油菜等經濟類作物基因組序列圖譜相繼繪制,推進了作物遺傳育種技術發展。

正如樂手攜音譜曲、詩人組字成章,生物學家以基因為工具,研究生命的本質。其中,基因組序列圖譜可被視作基因研究的“北斗導航”。“天上的星星參北斗”,該圖譜為諸多保護技術指明攻關方向——科研人員通過在分子水平上“按圖索驥”,將準確找到目的基因序列及其功能,開展中華鱘的種質精準鑒定評價、性別標記、疾病防治和精細培育等研究。

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重任。

回顧立項之時,研究團隊負責人杜合軍說,當時,國際學術界關于八倍體生物基因組測序的理論幾乎一片空白,他們只能參考二倍體物種全基因組測序的論文,一步步“摸索著來”。二倍體生物有兩組染色體,一組染色體來自父本,另一組來自母本。而同源八倍體生物則是父母本各提供四組染色體,八組染色體間相似度很高但存在一定差異。

第一關,是樣本。為了降低細胞中父母本染色體間差異帶來的雜合度,團隊經過反復探索,終于實現卵細胞染色體翻倍,培育出世界上首批中華鱘雌核發育苗,即真正意義的“媽寶魚”。從一粒細胞到一條大魚,其間幾多艱辛。“怕餓著、怕熱著、怕生病,工作時守著魚池,休息時心在魚上。總是掛念它們,吃得多不多、游得好不好。”

團隊成員王彬忠回憶,為尋找正常樣本輔助中華鱘基因組組裝,他們在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套上厚乳膠褲,下到齊腰深的魚池,抓魚、安撫、體檢和取樣。寒冬臘月,水溫只有幾攝氏度,人冷得打哆嗦。

而這僅是研究的“前奏”。

最大的難題在于染色體的數量和倍性(重復程度)。如果將染色體比作由ATGC4類堿基“珠子”排成的“珠串”的話,那么每個中華鱘細胞內,就有264條“珠串”。八倍體,意味著這264條染色體分成8組,組內“珠子”量級上10億,排列順序看似相似,實則有差。

最終開展測序的堿基片段,來自百萬至千萬量級的細胞,基因組組裝就相當于處理這些億級起步的碎片“珠段”,需要掃描信息、比對相似點、重新拼接,呈現原本的“串珠”排列規律。隨著項目的展開,近幾年基因組組裝算法不斷優化,但復原如此龐大而成分復雜的“碎片”,依然極具挑戰。

制圖:眾里尋“它”千百度

從2013年起,中華鱘研究所與曾參加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華大基因公司攜手,展開了一場漫長的探索。

這期間,大部分工作周期是以“年”計。

2013到2015年,通過兩年的摸索調研,確定以“雌核發育中華鱘”作為DNA基因組測序的樣本。“雌核發育中華鱘”可被稱為中華鱘的純合體,其遺傳物質全部來自母本(卵細胞),沒有父本(精子)遺傳物質參與,保持足夠的純凈度。事實證明,這是項目日后取得成功的關鍵一環。

2015到2017年,以二代測序技術為主,首次嘗試中華鱘全基因組測序組裝,積累了寶貴的信息和經驗。

2019到2021年,綜合二代與三代測序技術,完成首個高質量染色體級中華鱘參考基因組序列圖譜構建,并進行了基因組功能注釋,即繪制出一張帶有區位注釋的“地圖”。

2022到2023年,基于中華鱘基因組序列圖譜,寫下獨屬于中華鱘的“進化論”。

項目伊始,研究團隊就明確目標,“鉚足勁,一定啃下這個硬骨頭”。由于物種基因組的復雜性和技術發展程度的限制,困難和彎路幾乎伴隨著整個進程。

拿拼裝來說,一條DNA片段包含上百個堿基對,重復區域使組裝變得復雜,堿基讀取錯誤和缺失也難以剔除。為此,研究團隊花了兩年時間優化組裝策略,充分驗證組裝后的基因片段連續性高、染色體的保真度好,即實現了這張“地圖”的精準定位。

為了推進研究,他們與合作團隊定下周匯報、周討論制度,不斷挖掘新問題、分析新數據。團隊成員們有著共同的認知,科研不是工程,是在一定理論基礎上的試錯。失敗很正常,但大方向一定要正確并有意義。

“十年青春,一路緊迫。”團隊成員們在交流中感慨,“我們的緊迫感源于要率先繪出中華鱘的‘基因地圖’,為中華鱘研究打開新局面的責任和使命。”

成圖:“輕舟已過萬重山”

一對DNA堿基,長度約為0.34納米,大概是發絲直徑的十萬分之一,卻以精確的排列組合,記錄下億萬年來,中華鱘對一系列重大地球氣候變遷的回應。

100個堿基,累積成一條DNA基礎片段,而成千上萬個片段累積成一條染色體。

用10年“解碼”億萬年的滄海桑田,他們將中華鱘的堅韌脾性如“基因”融入研究中,組裝完成首個擁有20億個堿基的中華鱘單倍型基因組,注釋出中華鱘的3萬多個基因功能。

為此,他們先后測序了超2萬億對DNA堿基,約為可觀測宇宙間的星系總數,是真正的“浩若星辰”。

2023年,正值DNA雙螺旋結構的分子模型誕生70周年,一篇凝聚了25名作者心血的論文在線發表。他們回答了鱘形目魚類研究領域長達半個世紀的爭論——中華鱘何以成為今天的中華鱘?

研究表明,2.1億年前和3500萬年前,中華鱘祖先經歷了兩次染色體的加倍進化,在二倍化和全基因組加倍的雙重作用下,最終形成當前的復雜八倍性。

從這一刻起,中華鱘有了獨屬于自己的“進化論”。

研究成果發布后,他們收到來自法國、愛爾蘭、俄羅斯、阿塞拜疆等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可和來自伊朗國際鱘魚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等科研機構合作洽談。

“有了基礎支撐,人類對于鱘魚保護的研究,就會越來越深入、越來越精準。”王彬忠說。

70年過去,基因對大眾來說,仍然是陌生而新奇的。但在他們面前,這條螺旋“階梯”卻是熟悉的、親切的,并且正向著未來的無限可能延伸——他們構建起的“生命地圖”,正超越中華鱘保護本身,回答關于魚類演化和物種保護的問題。

生物多樣性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基,更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和血脈。其中,包含了太多未解之謎,也有更多的問題迫在眉睫。輕舟過山,向藍海而行。

“這是個年輕的方向,它孕育著新的保護技術,也蘊藏著讓瀕危的物種種群延續的潛力。”杜合軍說。

編輯:崔姝音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婷婷网 | 亚洲一区欧美激情 |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 | 亚洲片中文字幕在线 | 日韩一本一区二区三四区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少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