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2023年度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發布
人民政協網北京6月6日電(記者 王碩)2024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中國科協生態環境產學聯合體(以下簡稱聯合體)在京發布2023年度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十大進展遴選由生態環境領域的院士和高校科研機構廣泛推薦,經全國學會初評和兩院院士終評得出,已成為我國生態環境領域年度重大科技品牌活動。
2023年度十大進展為:我國水質基準理論與技術體系構建、全球極端野
全國政協常委、
王金南表示,希望廣大生態環境科技工作者以與時俱進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氣、堅忍不拔的定力,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不斷產出扎根祖國大地的優秀科技創新成果,加快實現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駐華代表涂瑞和在致辭中表示,十大進展涉及了生態環境領域的方方面面,代表了中國生態環境科技領域前沿的發展動態,將為中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期待科學家和企業界帶來更多的創新性科技成果,為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方案,為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貢獻科技的智慧和力量。
聯合體副主席、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遠航詳細介紹了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遴選情況,他指出“十大進展”遴選工作力圖體現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不斷完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融合,更好彰顯“聯合體”的宗旨。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的社會影響力逐年提高,今年的十大進展更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包括水、氣、土壤、固廢、海洋等,也包括了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產業化、決策研究等。
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遴選自2019年啟動以來,已成功舉辦至第5屆。2023年度入選的進展內容反映了我國生態環境科技領域前沿發展動態,在引領生態環境領域技術創新,鼓勵生態環境科學研究,提高公眾環保意識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中國科協生態環境產學聯合體是在中國科協指導支持下成立的協同創新平臺組織,由生態、環境、氣象、地學、海洋、水利、農林等跨領域全國學會、行業領軍企業、代表性科研機構和公益組織發起,旨在打造生態環境高端智庫,搭建高端科技交流平臺,構建產學融合協同創新平臺,建立普惠共享生態環境科技傳播平臺,推動高水平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全國政協常委、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擔任首屆主席,聯合體秘書處設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現任聯合體主席由王金南擔任。
附錄:2023年度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介紹
一、 我國水質基準理論與技術體系構建
水質基準是制修訂水環境標準、實施差異化管理及進行風險防控的科學依據,是國家水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石、尺度與根本。項目以“理論方法創新-關鍵技術突破-管理與應用實踐”為主線,建立了適合我國國情的水質基準理論方法學,突破了水質基準制定和基礎數據獲取系列關鍵技術,成果上升為系列國家標準并首次發布水質基準閾值,形成環境基準管理基本制度并推廣應用,提升了我國環境管理和政策標準的有效性、科學性和規范性。
二、 全球極端野
項目團隊通過自主研制全球野火排放近實時量化追蹤系統,厘清了全球野火碳排放時空動態變化格局,揭示了北半球中高緯地區野火排放增加的驅動因素。項目揭示了野火在天氣尺度發生、發展和消亡的復雜理化機制與關鍵控制過程,發現極端野火排放氣溶膠的輻射效應可顯著增強全球不同沿海地區極端野火事件。指出北極加速變暖背景下北半球中高緯地區極端野火可能持續增加,削弱碳匯功能并加劇全球變暖,形成氣候變化-野火碳排放正反饋。
三、 植物群落功能性狀及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調控機制研究
如何融入植物功能性狀準確預測生態系統生產力的時空變異,是當前國際研究熱點和難點。本研究發展了“植物群落功能性狀二維特征”并引入了經典“發動機功率輸出模式”,原創性地建立了基于植物群落功能性狀的生態系統生產力預測理論框架(TBP),多項案例研究從樣地-區域-全球尺度、從單性狀-生產力和多種性狀-生態系統多功能等不同角度,均證明了新理論框架的高預測能力和科學性。TBP以群落功能性狀為核心,開拓了“光量子傳遞模式”和“分層光能利用率模式”外的第三種生產力預測模式,具有能整合多源數據與高新遙感數據的能力,為生態系統碳氮循環調控機理研究提供了新途徑、為新一代生態機理過程模型開發奠定理論基礎。
四、 長江模擬器研發及其應用
長江模擬器是指以長江流域為對象,以流域水循環為紐帶,將自然過程與人文過程相耦合而研發的流域模擬系統及科學裝置。長江流域模擬器強調長江上、中、下游以及湖庫-岸線-城市群的互聯互動,強調長江洪水防御、水力發電與水生生物保護等的聯合調度,強調長江流域保護與發展的協調,具有“監測—模擬—評估—預警—決策—調控”一體化功能。長江模擬器部分成果已應用于生態環境部、水利部、自然資源部、應急管理部、三峽集團、重慶市政府和武漢市政府等國家部委和政府部門。長江模擬器研發為長江大保護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五、 船舶清潔低碳關鍵技術及應用
船舶排放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是造成沿海地區和港口城市大氣環境問題的重要原因。
六、 農林廢棄物綠色循環“三碳”技術模式
針對廢棄物腐解碳轉化慢與還田效率低的瓶頸,構建農林廢棄物綠色循環“三碳”技術模式。
創建了廢棄物“微環境調控法”定向保碳
七、 大氣活性氮國產化高精度在線分析儀研制及應用
活性氮在對流層大氣化學中發揮著核心樞紐作用,是PM2.5和O3形成的關鍵驅動力。然而,目前我國大氣活性氮測量儀主要依賴進口且存在“水土不服”問題。為此,項目團隊自主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列大氣活性氮高精度在線分析儀,比對測試結果表明其性能指標和自動化程度達到或部分優于國際同類分析儀水平;基于上述儀器,探明了我國典型城市、農村及高原地區大氣活性氮的濃度水平、未知來源及其環境影響, 為大氣污染防治提供了技術支撐和理論依據。
八、 基于食物鏈的植被修復增效方案
高效推進生態修復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重要意義。復旦大學賀強團隊圍繞植被修復開展了系統研究,揭示了食物鏈多營養級動物對植被及其生態功能恢復的調控作用,構建了基于食物鏈的植被修復增效方案。研究成果于2023年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于Science等期刊,推動了植被修復從側重環境脅迫治理、樹種/草種選育向整合食物鏈等關鍵生態系統過程的綜合調控拓展,可為國家生態修復的綜合施策提供科學支撐。
九、 鋼鐵行業重點工序煙氣多功能耦合超低排放技術集成與應用
鋼鐵行業面臨高污染物排放和環境有限承載力之間的矛盾,超低排放改造成為其綠色發展的關鍵。研究團隊攻克了常規減排技術簡單疊加帶來的能耗高、能效低、副產物利用率低等難題,開發了適用于鋼鐵行業復雜煙氣的污染物深度凈化、能源高效利用與副產物資源化的多功能耦合體系,達到國內外同類技術的先進水平。研究成果的規模化應用大幅降低了我國大氣污染物排放量,顯著
十、 陸海水域藻華與微小有害生物高效綠色防控新技術裝備及工程應用
當前我國陸海水域藻華與微小有害生物災害嚴重威脅了海洋生態系統安全,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上千億元。本項目在大氣壓強電離放電羥基自由基(?OH)生成理論、技術/裝備方面取得了原始創新成果,創建了?OH高效綠色防控理論與工程技術體系,實現了流域藻華、海水養殖動物寄生蟲病和海洋赤潮災害防控的工程科技創新,在福建省九龍江流域-近岸海域和天津市海河流域-近岸海域工程應用,大幅減少陸源營養物質輸入到臺灣海峽和渤海海域,為我國“陸海統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成功范例,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作出了重要貢獻。
編輯: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