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民族宗教
在“半月里”看見畬族歷史
在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溪南鎮,有一個名為“半月里”的古村落,是我國歷史文化名村。整個村落仍保留著原汁原味的畬族傳統文化,讓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流連忘返……
“半月里”,頗具詩意的一個名字,因地理、地勢狀況而得名。半月里村黨支部書記雷麗麗介紹,畬族以盤、蘭、雷、鐘四姓為主要姓氏,半月里村人大多姓雷,是明末清初由福安遷居霞浦鹽田的雷祖發后代。“清康熙年間,雷祖發第三子雷文壽從鹽田長崗山遷居至溪南村寨,此處恰好位于古官道溪南至水朝段的中點上,因此當時命名為‘半路里’。”雷麗麗說,到了清雍正年間,雷文壽之孫雷世茂供職福寧府,是村中名人,他觀測村莊地勢,發現四周環山、形似大碗,村前有一龍清溪自東向西宛如月帶繞村而過,遂改村名為半月里。
在村口巨大的榕樹下,四位畬族大姐手挽手,笑容滿面地唱起方言民歌,淳樸悠揚、余音繞山。“別看半月里村子小,只有300多口人,卻是個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兼備的古村,這里依山傍海,古跡古建貫若串珠。”村中央的廣場前有座龍溪宮,供奉的是媽祖。雷麗麗介紹,畬族人本是以山為居,過著農耕狩獵的生活,自稱“山哈”。但遷居至半月里的這支則是依海而生,除耕作外也會通過海運做茶葉、大米、絲織品等生意,所以這里供奉著畬族唯一一尊海神媽祖。
沿著石板路拾級而上,白墻黑瓦的傳統建筑錯落有致。半山腰一座名為“畬族民間博物館”的建筑是一幢三層高的木制畬族民居,屋主暨博物館的創建者,正是霞浦縣政協委員雷其松。
“這是我的‘鎮館之寶’!”說起自己博物館,雷其松如數家珍。只見屋子當中直立擺放著一個一米多高的木制權杖,頂端雕刻著精致的龍頭,莊重、威嚴、神采奕奕,仿佛活過來一般,下一秒就要脫離權杖飛身而出。雷其松介紹,這是畬族典型的木雕龍腦祖杖,在歷任族長間傳承,是最高權威的象征,也被族人視作先祖的吉祥之物。“這根祖杖已有近400年的歷史,目前已知保存下來的畬族祖杖僅此一根。”
二層、三層是雷其松專為木雕藝術、服裝發飾和婚俗場景設置的展廳,他本人也是省級非遺畬族婚俗的代表性傳承人,展廳的電視屏幕中還播放著他主持畬族婚禮的專題片。“畬族以鳳凰為圖騰,這些繡品的紋飾中幾乎都有鳳凰圖案。”屋子中央的展臺上,平放展示著各式各樣的畬族服飾,雷其松指著衣服上的精美刺繡介紹說,畬族祖先曾被公主招為駙馬,因此當地畬族女性地位自古以來高于男性。在畬族的婚禮上,夫妻交拜時有“男拜女不拜”的風俗,即丈夫向妻子行拜禮,而妻子只需站立接受,這也是畬族女性地位的體現。
除展品外,其實博物館建筑本身也是一件難得的珍品。受老一輩影響,對畬族歷史頗具熱愛的雷其松將在其他畬族村中發現的珍貴古建筑標號拆除,運至半月里進行復建,才有了如今這座博物館。他本人也住在這里,以博物館為家。除了自己身體力行地保護畬族文物,雷其松的妻子和女兒還分別是畬族武術和舞蹈的傳承人,三人輪流在博物館“上班”做講解員,為參觀者介紹畬族文化。
作為兩屆霞浦縣政協委員,在雷其松的介紹推廣下,許多政協委員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在參觀博物館的同時進行溝通交流。于是,霞浦縣“委員聯絡點”在他的博物館掛牌。
如今,雷其松和他的博物館越來越出名,吸引著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觀賞。“我這個博物館做起來后,已經有30多個國家的游客參觀了。”他笑道,特別是這兩年,隨著傳統服飾旅拍的盛行,半月里這個傳統古村落逐漸成為游客的“網紅打卡地”。穿著畬族傳統服飾、在300多年的古建筑群中留下紀念照,成為許多年輕人到半月里必選的旅行項目。
對于半月里的未來發展,雷其松也有一個小愿望:“雖然不知道能不能實現,但我期待有一天可以建一座真正的博物館,有條件把這些文物按照規范標準,更好地保存下來,將半月里的畬族文化傳承給子孫后代……”
(本報記者 李冰潔)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