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熱點背后 政協歷史 奇聞軼事 軍事歷史 口述歷史

首頁>春秋>熱點背后

抗戰時期的詩人節

2024年06月13日 09:32  |  作者:鄭學富  |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1940年6月10日,端午節,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簡稱“文協”)70多名會員于當晚在中蘇文化協會樓上的客廳里舉辦“紀念屈原晚會”。會上有人提議把端午節定為中國的詩人節,得到大家熱烈響應,達成共識:現在以“文協”的名義,向國內推廣宣傳,待下年端午節舉行第一屆詩人節紀念活動。

詩人節轟動重慶文藝界

1941年端午節前,為辦好第一屆詩人節紀念活動,“文協”組織人員緊鑼密鼓地開始籌備。他們聯系各界人士撰寫紀念文章,又與重慶各大報刊協調出版宣傳詩人節的專版。

老舍組織幾名會員參與起草了《詩人節緣起》一文,經郭沫若修正后,在端午節之前印刷出來,向社會各界廣泛散發。文中把紀念屈原與當前抗戰聯系在一起,號召人們弘揚屈原的愛國精神,投身到反對侵略的偉大抗戰中去。

為營造紀念詩人節的輿論氛圍,《新華日報》于1941年5月30日開辟了專版。郭沫若在《蒲劍·龍船·鯉幟》一文中寫道:“抗戰以來,因為國家臨到了相當危險的關頭,屈原的身世和作品又喚起了人們的注意,端午節的意義因而也更被重視了。”他呼吁道:“敢于改端午節為‘詩人節’的詩人們,多多努力吧!”

1941年5月30日晚7時,“文協”在中法比瑞同學會的禮堂舉行晚會,慶祝第一屆詩人節。于右任、郭沫若、陽瀚笙、老舍等200余人參加會議。推舉于右任為大會主席。《中央日報》描寫道:“晚會的主席于院長右任,前胸飄拂著銀色的長髯,更象征著一種深遠高遠的詩境。于院長在開會詞中,提到屈原的詩歌,充分描寫了祖國土地上的一草一木。祖國的一草一木都是香的,我們值得為他而死。——剛說到這里,忽然禮堂內電燈熄了,于院長雄邁的聲音在黑暗中抖動著。他激昂地說,現代的詩人也是偉大的戰士。我們紀念屈原,我們也同時取法屈原愛國憂民的志愿和精神。接著便是一陣暴雨似的掌聲,表示聽眾們對于于院長的同感。會場中馬上又點燃了很多紅燭。如此,詩意更濃了。”

老舍向大家報告了詩人節籌備經過。郭沫若以歷史研究專家的身份講述了屈原的生平,他將屈原之死與祖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這在當時的形勢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安娥朗誦了于右任的《詩人節》,常任俠朗誦了屈原名作《國殤》,老舍、高蘭、易君左朗誦了自己創作的詩作,李嘉獨唱了馬思聰作曲的屈原詩作《云中君》,全體人員合唱方殷作詞、王云階譜曲的《汨羅江上》。

駐重慶的各大報紙都對第一屆詩人節作了濃墨重彩的宣傳。

詩人節的影響

1942年6月18日,第二屆詩人節恰逢蘇聯文豪高爾基逝世6周年,“文協”、中蘇文化協會、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員會等11家文化團體,聯合在中蘇文協禮堂舉行紀念晚會。孫科、于右任、郭沫若、王昆侖、曹靖華和蘇聯駐華大使潘友新、蘇聯對外文化委員會代表米克拉夫斯基等300余人參加。

6月20日下午5時,延安詩會和文化俱樂部在文化俱樂部涼亭聯合召開座談會,紀念屈原、高爾基、瞿秋白,到會百余人。艾青說明紀念中國偉大詩人屈原、國際無產階級作家高爾基及近代中國文藝理論家、革命家瞿秋白的意義,陸定一作關于瞿秋白生平事跡的報告,蕭三作高爾基是怎樣被托派害死的報告,青年藝術劇院的同志朗誦郭沫若的話劇《屈原》第四、第五幕。

1945年6月14日,第五屆詩人節。晚上,在云南大學至公堂,文藝界抗戰協會昆明分會等16個團體聯合舉辦了詩人節紀念晚會,姜亮夫、聞一多先后作專題演講,聞一多稱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

1946年6月4日,迎來了第六屆詩人節,反對內戰,爭取和平、民主與自由成為這一屆詩人節的主題。當晚8時,重慶文協和詩歌音樂工作者協會舉辦了詩人節茶會。沙丁、艾蕪、靳以等100余人參加。臧克家主持,指出在詩歌中所表現的沉悶、艱苦、激動與希望,這正是反映了中國人民8年來的現實生活,并著重指出詩人是屬于人民大眾的歌手。這天的《新華日報》發表了柳倩《新詩的道路》、臧云遠《第六個詩人節》等文章。

1961年端午節,時任民革中央組織部長朱蘊山(后為全國政協副主席)賦詩《詩人節寄老詩人于髯》:“梅子黃時百草肥,故園花木錦成圍,臺澎一水盈盈隔,為問王孫歸不歸。”這是對支持詩人節紀念活動的于右任先生的殷殷期盼!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在“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的詠嘆中去世。

(作者為山東省棗莊市政協文史館館員)

編輯:廖昕朔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 | 亚洲中文AⅤ中文字幕 | 在线看片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无广告 | 亚洲成AV大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