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原創
攜手育人協同共建
——全國政協“推動校家社協同育人”委員視察側記
體驗式教學隨處可見、家庭教育指導活動有序推進、公益性課外實踐廣泛開展、創新實踐基地遍地開花……廣東省的校家社協同育人工作經過多年探索實踐,正在繪寫新圖景、構建新格局。
這是一種注重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合作、互相支持的新型教育模式,也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2020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從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面明確了各方育人責任和相互協同機制,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增強協同育人共識,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事關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也事關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今年5月下旬,全國政協委員視察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教育事業和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重要論述,圍繞“推動校家社協同育人”主題赴廣東珠海、東莞、惠州、深圳等地,進校園、看企業、入社區、訪群眾,深入調查研究,廣泛了解廣東省相關工作情況,堅持以高水平建言助力協同育人。
■ 快樂校園教育學生全面發展
學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主渠道和主課堂,也在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中發揮著主導作用。
視察過程中,委員們欣喜地看到,廣東省各級各類學校注重思政教育,充分利用特色優勢,鏈接家庭與社會,在推動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工作上迭出“實招”。
5月27日,當全國政協委員視察團走進珠海華發容閎幼兒園圖書室時,眼前呈現的是這樣一幕——午后的陽光灑進教室,窗邊,幾個小腦袋隨著老師的故事聲左搖右晃,清脆的笑聲不時傳出窗外。圖書室的另一側,正在整理書籍的義工——學生家長們,嘴角也跟著上揚。
那一刻,“推動校家社協同育人”視察主題瞬間變得形象而具體,學前教育扎實而有效。
這一幕,只是溫情的序曲。
在珠海市金灣區四季學校,校長張浩沒有著急介紹學校情況,而是先請視察團通過視頻節目傾聽了一段來自一只流浪小狗的“獨白”。去年,這只小狗遭遇一場車禍,被學校師生救下,他們不僅給它治療,還給它在校園安了家。一個月后,僅有三條腿的小狗站了起來,恢復了自由奔跑!
“學生們給小狗起了可愛的名字——‘哈哈’。‘哈哈’的重生之路,是一堂生動形象的生命教育奉獻愛心課程,孩子們從這堂課上懂得了要珍惜生命和愛護動物的自覺,更被小狗的樂觀向上、勇毅堅強所感染。”張浩說,澆花澆根,育人育心,教育要以德樹人,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這種觀念不僅要貫穿在課堂上,更要潛移默化地浸潤在課堂外、生活中和自然里。
“為此,我們和當地黨委、政府合作,利用周邊田野,創辦了校家社三維教育農場——幸福農場。你們看,這就是學生的自然大課堂!”順著張浩手指的方向,一片生機勃勃的田野映入眼簾,“每到周末,學校都會組織家長和孩子一同來農場進行社會實踐,親身體驗農田勞作的甘苦,在勞動中獲得成長。”
學校要充分發揮協同育人主導作用,也要把做好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作為重要職責。在珠海市金灣區虹暉小學,面對校內隨遷子女多的特點,校長李彩芳把教育理念聚焦在幫助家長開展有效的家庭教育上:既教家長如何識別和疏解孩子的心理壓力,也教家長怎樣和孩子一起面對挫折、迎難而上。
“我們帶頭開展家訪,暢通和家長的交流渠道,并針對家庭教育的普遍性問題,量身定制答疑視頻,開設教師訪談、社會人士訪談等各類課程。”李彩芳介紹,學校構建了科學評價體系,將學生、教師、家長納入體系之中,“每次家長來開家長會,最激動的就是能得到肯定孩子成績和家庭工作的二維碼。來自學校的正向激勵和評價,可以有效引導家庭教育的開展。”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建設教育強國,需要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這就不能唯分數、唯升學,而是要立足長遠、著眼未來,讓孩子們感知生活、關注社會,全面提升綜合素養。”中山大學深圳附屬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羅燦向視察團介紹,在做好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同時,學校也積極拓展校外教育空間,組織學生走進醫院、軍營、實驗室等,廣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充分了解國情民情,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視察團一路上的見聞,讓同樣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全國政協委員賀穎春頗為動容。她說:“每所學校都獨具特色,又在協同育人理念和方向上保持一致。這些學校發揮主導作用,通過體驗式、情景式教學,拉近了孩子和家庭、社會的距離,也更好地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幸福家庭是孩子的夢想樂園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
近年來,廣東省校家社協同育人的氛圍日益濃厚,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也日漸深刻。越來越多的家長們主動承擔起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以身作則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第一個臺階。
“我逐漸明白,支撐孩子快樂成長的是健康的身體和能量充沛的內心。在這個過程中,家庭教育的責任是滋養孩子成長,而不是靠販賣焦慮和高壓逼迫孩子們長大。”在專題座談會上,深圳市布心小學的學生家長陳麗認識深刻。
起初,陳麗也曾為家庭教育犯難:面對時代發展帶來的孩子成長環境、學習內容等巨大變化,“怎么規范孩子使用電子產品輔助學習”“怎么選擇有價值的興趣班”等問題都曾讓她苦惱不已。
深圳市羅湖區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幫助陳麗從各種忙亂中“解脫”出來。幾年前,羅湖區就將家庭教育指導納入社區公共服務重要內容,專門開設了父母夜校。陳麗也隨之轉換思路、加強學習,轉變為“種子家長”,成為家長講師團的一員。
“如今,羅湖區的家長講師已有200多名,部分講師團已走出深圳、走向全國分享經驗。”陳麗說,最令她感動的是自己培養出兩個自信樂觀的孩子。“他們夸我是‘滿分媽媽’,這是對我最大的褒獎。家長不應該成為孩子人生的監視器,而應是他們的充電樁,家庭是孩子的幸福樂園。”
在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團,學生家長也有一個響亮的標簽——“夢想合伙人”!作為合伙人,家長志愿者深度參與學生管理等校園工作日常,并創新推出了義工“爸爸團”。
“來自各行各業的‘酷爸’們充分發揮戶外運動、文體活動的育人優勢,以‘老師’的身份登上三尺講臺,為同學們帶來一場場特別的課程體驗。”蛇口育才教育集團黨委書記、育才中學校長姚曉嵐介紹,“‘爸爸團’項目最近還榮獲2024年廣東省校家社協同育人品牌項目。”
“校家社協同育人的前提和基礎,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形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家長要履行好家庭教育主體責任,就要協同學校教育,重視生活教育,引導孩子體驗社會。”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張志勇感慨道。
視察團還發現,隨著家庭教育的不斷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廣東家長同學校、社會“同向而行”、深度聯動,關愛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護航隊”日漸緊密強大。
■和諧社會為孩子撐起愛的星空
社會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實踐場,是對人一生影響最大、最持久的教育,也是實現校家社協同育人的重要保障。
視察團前往博羅縣觀音閣鎮的路上,聽說鎮上有不少留守兒童長期缺乏父母的呵護、陪伴和教育,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天津市委會專職副主委趙長龍開始憂心忡忡。
可汽車剛駛進鎮里,趙長龍懸著的心立刻就放了下來,孩子們滿臉洋溢的燦爛笑容給他吃下了“定心丸”。
觀音閣鎮副鎮長彭秀君介紹:“為了改善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我們積極推動健全校家社密切協同的育人機制,強化了家庭教育服務機構建設,開展了‘點亮星空行動’,統籌聯動包括各村(居)委會、社會愛心人士等在內的各方力量參與到協同教育中,可喜的變化也在漸漸發生。”
來自單親家庭的小女孩麗麗(化名)就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她曾經因為性格孤僻被老師們注意到。彭秀君說,“我們時常對麗麗進行家訪,還為她報了軍事夏令營。經過夏令營的鍛煉,孩子變得開朗不少,我們辦心理講座時,她還主動舉手發言,平時也變得愛笑,愿意與人交流了。”
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也主動加入協同育人的“護航隊”之中。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采用“數字支教”的方式,將優秀的教育資源“送”到孩子身邊。
“我們在平臺上發動志愿者通過數字課堂為孩子們遠程講授美術課,教他們畫畫、培養藝術修養。如今,我們在教育部門的支持下,已經將數字支教覆蓋了1000多所山區學校!”公司副總裁劉勇告訴記者。
視察團還了解到,近年來,深圳市區兩級政府立足實際、創新思路,大力推進校家社協同育人工作,積累了一批典型范例:福田區打造了“春暉”家長學校品牌;羅湖區率先成立區級家委會,探索“校家社政”協同育人模式;光明區打造學校(幼兒園)、家長學校、社區學校“三校一體”的示范性社區教育新模式,獲評教育部“全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實驗區”……
一路視察所見,委員們認為:廣東的校家社協同育人工作扎實開展,已初步建立起了黨委領導、政府統籌、學校主導、家長盡責、社會支持的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視察中,委員們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人員、學校教師、學生家長開展了深入交流,就校家社協同育人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意見建議和改進措施。
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牽動著所有人的心。如今,廣東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主體協同發力的良好教育生態已初具雛形,合力共育的理念和實踐正逐步推廣。學校、家庭、社會同心同向,用負責態度、務實實踐和創新探索,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撐起一片愛的星空、插上遠行的翅膀,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礎,鋪就了光明的路徑。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