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原創
效率與公平
6月中旬,一波高溫炙烤之下,山東、河南等部分地區出現了高溫干旱跡象。頂著暴曬的太陽在田地里沒日沒夜澆地的農民們,牽動著大家的心。
值得一提的是,農民們澆地使用的水井、水渠等都屬于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生產性用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應對干旱等極端天氣時起到了重要緩解作用。處于具體場景中,我們對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重要性也更加具象化。
關于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布局的調研,是在百年鄉村建設史和新時代鄉村振興目標背景下進行的。
經過多年規劃建設與發展,今天中國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與之前不可同日而語,可謂成效巨大。但隨著發展,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在“水漲船高”。于是我們在調研中看到,為了進一步縮小城鄉差異,有的地方通過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將便捷、便利的生活方式帶到了鄉村,同時也看到了有的農民為了發展,為了家人夠得上現代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的公共服務,主動向縣城、城市流動。
事實上,適度聚集確實有利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效率的最大化,但在公平與效率面前,無論是“上樓”還是“進城”抑或“留守”,都應該尊重農民意愿。
因為城鄉差距日益縮小,仍有差距是客觀存在。經濟發達地區,比如東部地區、大中城市周邊地區村內外道路建設、飲用水供應安全、住房質量、天然氣入戶、電力和通訊網絡穩定。江蘇、廣東等東部省份農村燃氣普及率達到70%-80%,云南、貴州、甘肅、青海等省份可能還不足10%。從領域上看,鄉村建設的各個領域建設進程不一,總體上,電力、通信、交通等統一推進的領域進程較快,而農村老齡人口持續增加,養老服務機構供需不平衡,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也僅為31%左右。
正如調研主題中的一個重點詞“統籌”,公平與效率同樣需要“通盤考慮”,既不能只要公平,也不能只求效率。而是既要對我國城鎮化趨勢、城鄉格局變化進行研判,科學謀劃村莊布局,引導人口適度聚集,防止“有村無民”造成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浪費,又要充分考慮財力可持續和農民可接受,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集中力量先抓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優先建設既方便生活又促進生產的項目,或許標準根據實際情況可以有高有低,但不可缺門漏項。
可以想見,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布局,仍需從時間、空間乃至人口學多個維度上去科學研判、久久為功。然而無論我們處于發展的哪一個階段,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總是實實在在地惠及著鄉村百姓,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