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多黨合作>民建
推進張坊水庫建設 加強京津冀協同治水
人民政協網北京6月26日電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事關戰略全局、事關人民福祉。日前,民建中央委員、民建中央婦委會副主任侯惠榮擔任課題組組長,通過實地調研、走訪座談和查閱大量資料后提出,為有效防災減災,切實保護海河流域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應進一步加快海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建議推進張坊水庫建設。
“大清河流域歷來洪澇災害嚴重,大清河流域全水系流經京津冀晉兩省兩市,隨著區域經濟發展,硬化面積增加,下墊面變化導致防洪難度驟增,災害損失日趨嚴重。由于沒有修建控制性水庫,河道的防洪能力差,流域的防洪標準低,一旦發生強降雨,下游的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將受到威脅。”侯惠榮介紹,張坊水庫控制流域面積4810平方公里,占大清河北支流域面積的48%,其作為海河流域拒馬河重要水利樞紐工程,早在60年代,國家就對張坊水庫全面開展了勘測設計工作。“此前,由于受國家經濟限制及京、冀兩省分水比例協調問題,水庫至今尚未啟動建設。”課題組成員、民建北京市委婦委會副主任黎薇說。
“在當前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頻發的大背景下,前期的規劃論證已經證實,張坊水庫對于大清河流域的防洪作用具備不可替代性。”課題成員、民建會員陳濤等在調研中建議,在國家層面推動京津冀協同治水力度,加大完善海河、松花江、遼河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加快推進張坊水庫等工程前期工作。同時盡快重新啟動張坊水庫建設可行性論證。
課題組成員、中國電建集團北京勘測設計研究院的王可、蔣逵超、郭興表示,張坊水庫項目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已完成勘察設計工作,壩址位于張坊鎮片上壩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南水北調工程的建設,水庫功能由城市供水、防洪、灌溉和發電調整為防汛為主、兼顧調蓄,庫容可適當減小,壩址上移2.5km至千河口處。優化壩址后,可減少一渡青青小鎮1.0萬人左右移民問題、降低移民投資。
課題組認為,應進一步優化工程建設任務,推動水庫移民和鄉村振興融合示范。通過合理制定淹沒庫區移民方案,在提升下游防洪能力的基礎上,最大程度減少社會影響。可以云南省龍開口、金安橋水電站合建金龍村安置點為例,通過統一規劃,移民新村實現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的全面提升,集中安置后其玫瑰種植形成產業集群優勢。
編輯: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