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大熊貓,你在他鄉還好嗎?
大熊貓“福寶”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新華社發
近日,旅韓大熊貓“福寶”歸國引發了大批粉絲的關注。還不到4歲的它儼然是大熊貓界的“女明星”,眾多游客前往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看望。作為首只出生在韓國的大熊貓,它憨態可掬的模樣深受中韓兩國民眾喜愛,其“歸國”也成為兩國公眾熱議的話題。
對于雌性大熊貓來說,一般在5—6歲達到育齡期。根據中韓兩國的協議,“福寶”在年滿4周歲前須返回中國,這也是為了讓它保持自然健康的生長節奏。
據了解,未來將在科學評估背景下,根據全國大熊貓優化配對繁殖計劃為它擇偶。
“福寶”的回歸體現了開展大熊貓國際合作的重要意義,也讓人們看到我國在大熊貓保護事業中構筑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擔當。
在近日國家林草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多位專家圍繞大熊貓保護回應社會關切——
關切一:我國大熊貓在境外生活狀況如何?
近年來,大熊貓在境外的生活狀況受到了公眾的廣泛關注。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副秘書長斯萍介紹,去年以來,我國先后派出專家組對所有國外合作機構的每只大熊貓健康和飼養管理情況進行了全覆蓋的實地核查評估。結果顯示:旅外大熊貓健康狀況總體良好,個別健康欠佳老年大熊貓得到及時醫療診治和良好護理。境外合作機構均按照中方的管理要求和合作協議規定,制定了大熊貓健康監測、飼養繁育和疾病防治等管理規范和技術規程,嚴格執行每月定期向中方提供健康評估報告,年底提交年度體檢報告等制度。大熊貓主食竹來源有保障,食物配比科學合理。
例如,今年,中國和西班牙開展了新一輪大熊貓國際合作。5月30日,中西雙方在馬德里動物園舉辦了大熊貓館開館儀式。西班牙王太后索菲亞出席儀式并致辭,西班牙民眾熱烈歡迎中國大熊貓的到來。目前,旅居西班牙的兩只大熊貓“金喜”和“茱萸”活潑可愛,非常健康。
斯萍表示,除西班牙外,今年我國還將與美國、澳大利亞、奧地利開啟新一輪大熊貓國際合作。同時,今年已經完成了“福寶”等7只大熊貓的接返工作;按照中外大熊貓合作協議規定,還將有序接返協議到期和幼仔到齡的10余只大熊貓。
關切二:保護大熊貓最好方式是讓它回到野外自由生活嗎?
近年來,社會上有一種觀點認為,野生動物就應該生活在野外,因此保護大熊貓的最好方式就是讓大熊貓回到野外自由生活。
對此,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定震回應說,大熊貓等野生動物的人工繁育與野外種群保護并非相互沖突和矛盾的,而是物種保護中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加強大熊貓等野生動物野外種群保護,核心在于維護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但也不能因此忽視其科研價值、社會價值。
劉定震解釋說,很多野生動物科研成果就是在人工繁育條件下獲得的;僅依賴野外的野生動物,很多科學研究將難以進行或面臨極大困難。
同時,人工繁育是開展科普教育的重要基礎。例如,如果沒有動物園等場所,人們很難觀賞到90%以上的野生動物,也很難向公眾傳達保護野生動物的理念。
對于生物學研究者來說,人工繁育是可持續保存野生動物遺傳資源、促進野外保護的重要措施,一旦野外種群受到破壞,還可以通過放歸自然等措施促進野外種群的恢復與增長。
例如野馬在中國野外滅絕后,通過國際合作將人工繁育的種群重新引入,種群數量持續增長到近800只,實施野化放歸已形成野外自然繁殖種群。
劉定震強調說,人工繁育的大熊貓也不能全部放到野外。由于它們在人工環境下生存太久,需要在特定的年齡段、接受特定的野化訓練,具備一定的野外生存能力的圈養個體才可以選擇性地放歸野外。
據了解,自2012年以來,我國已分別在大小相嶺、岷山山系成功放歸圈養繁育大熊貓10只。
關切三:如何避免大熊貓圈養種群近親繁殖?
目前,我國已建立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主體的大熊貓自然保護地體系,約72%的大熊貓野外種群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內得到保護。我國還建立了自然保護區保護大熊貓,促使其野外種群數量從20世紀80年代1100余只增長到目前約1900只。
在野外保護的同時,我國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大熊貓人工繁育,于本世紀初突破了大熊貓發情難、配種受孕難和育幼存活難等三大難題,種群得以快速增長。
據中國科學院院士、江西農業大學校長魏輔文介紹,全球圈養大熊貓總數達到728只。目前,圈養種群的遺傳多樣性與野生大熊貓維持在同等水平,為國際合作、科普教育、放歸自然提供了有力保障。
所謂近親繁殖,按照國際慣例,是指3代以內有直系或旁系血緣關系動物之間的繁殖。
劉定震表示,為保護圈養種群的遺傳多樣性,避免近親繁殖,我國建立了統一的大熊貓譜系,記錄了每只圈養大熊貓的個體信息等基礎數據;每年組織專家對種群進行分析,通過計算不同雌雄個體間的親緣系數,排除掉3代以內有直系或旁系血緣關系的個體配對;同時建立全國一盤棋的繁育機制,促進各繁育機構的種源交流。
經科學評估,在現有的技術條件和管理措施下,大熊貓圈養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可長期維持。
關切四:旅外大熊貓會被利用打“基因戰”?
最近網上出現一種觀點,認為大熊貓基因與人類基因具有較高同源性,因此旅外大熊貓存在被利用開展同源基因實驗、打“基因戰”的或者被克隆的風險。
劉定震回應說,大熊貓與人類基因組相似度只有60%多,遠低于人類與黑猩猩(約99%)、大猩猩(約98%)等類人猿,甚至比小鼠與人類的基因組相似度還低,拿大熊貓開展針對人類的基因研究沒有任何意義,屬于偽科學命題。
其次,境外合作機構對大熊貓開展研究,受到相關國際公約、動物倫理審查規定以及雙方合作協議的嚴格約束。按照這些要求,任何合作方未經中方同意私自開展有關大熊貓科研活動,其研究成果得不到國際認可和保護,其行為也受到國際社會的共同譴責。(記者 王碩)
編輯: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