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大家談
營造各類人才都能“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的科技創新環境
人才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在國家和社會發展中始終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出發,高瞻遠矚謀劃人才工作布局,就人才工作的重要性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有關部門出臺了系列政策,我國的人才數量和質量都得到了顯著提升。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的若干意見》。如何建設更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環境,使我國的各類人才“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各國優秀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是我國面臨的重要課題。
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確保人才 “引得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誰能培養和吸引更多人才,誰就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贏得主動。一方面,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要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進一步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為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人才支撐。另一方面,要持續加強對國外人才的吸引。近年來國家推進了一系列針對海外人才的支持計劃,鼓勵和吸引各類人才來華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形成了人才來華的壯觀“大潮”。為了進一步吸引海外人才,建議加強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吸引外國科技企業和研究機構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充分利用國外的智力條件,共享全球科技創新資源。為此,我們要確保國際人才在薪酬、社保、醫療等方面能夠享受與國際標準接近的待遇,增加對人才的吸引力;另外,為本土人才和國際人才提供先進的科研設施和技術支持,確保其能夠發揮作用;再者,鼓勵多樣化和包容性的工作文化,尊重和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差異,優化科研人員生活和支持政策,積極吸引全球優秀人才來華干事創業。
營造氛圍和環境,確保人才“留得住”。只有栽下梧桐樹,才能引來金鳳凰。人才要發揮作用,需要有適合其工作開展的氛圍和環境。與硬件相比,軟環境上的欠缺導致人才會向更優越的成長環境流動,且這種流動趨勢很難逆轉。因此,需要堅持科研創新與制度創新協同并舉,探索創新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著力打造有利于人才和團隊發展的平臺,構建海內外人才發揮作用的平臺渠道;同時,加強優化教育、科研創新等資源結構布局,在科研平臺建設、人才引進培養體系、研發經費投入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積極營造人才脫穎而出的做事環境;鼓勵創新思維,推動跨界融合,建立包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提升整體創新氛圍,并確保人才的發展有與之相匹配的學術生態環境和科研資源,使其能夠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發揮作用,體現價值,讓各類人才能夠安心干事創業,進一步增強我國在人才爭奪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健全激勵機制,確保人才“用得好”。構建寬松自由、公平公正的人才環境,使人才心無旁騖地投身工作,是實現人才價值最大化的關鍵。聚焦人才“用得好”,一方面要發揮人才評價激勵的正向引導作用,深入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和第三方評估機構的作用,推動評價去行政化,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通過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與差異化的收入分配政策,激活不同學科、不同年齡段、不同類別人才的創新動力與熱情。構建一流創新生態,使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確保人才有能夠干事創業的平臺和條件。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期。我們要更加充分認識到人才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加強我國拔尖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另一方面積極采取措施,吸引各國優秀人才來華干事創業,使各類人才都能夠在中國的大地上“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為我國的發展和進步,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作者:全國政協委員,鄭州大學副校長 單崇新)
編輯: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