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奇聞軼事
呂思勉以貓為友
史學家呂思勉喜歡養(yǎng)貓。據(jù)他回憶,“九歲始好貓”,當時家里養(yǎng)的貓都是他的“貓友”。后來,他隨父親赴江浦縣求學,特意帶上貓作伴。在江浦縣,呂思勉又新養(yǎng)了三只貓,加上原來那只貓,就是四位“貓友”,他分別為它們取名“志道”“據(jù)德”“依仁”與“游藝”。據(jù)悉,呂思勉一生中大約養(yǎng)過二三十只貓。
呂思勉愛貓幾近癡迷。有一次,呂思勉路過常州東門外,看到養(yǎng)老堂東廡下臥著一只金黃色的貓,不由心生歡喜。堂中人原就討厭這貓,見他盤桓不去,就說:“若真喜歡,就帶走!”呂思勉大喜過望:“你把貓送到我家里,我給錢二百。”那人果然高興地送了來。還有一次,呂思勉與學生逛邑廟,在寵物鋪里看到一只白色卷毛波斯貓,但索價“稻米十石”。他望“貓”興嘆,“細細觀賞了好一會才離去”。
呂思勉的夫人也愛貓。為了防止貓失足墜落,呂思勉把家中的水井都蓋得嚴嚴實實。有人嗤笑他過慮,呂思勉竟動用考據(jù)功夫,援引《輟耕錄》,坐實古已有其事。吃飯時,貓爬上飯桌,把呂思勉筷上的菜打下來吃,他也不生氣,只是笑笑而已。
為了分享自己養(yǎng)貓的快樂,呂思勉寫下《貓友紀》《太平畜》《貓救子》等隨筆,認為“貓者,太平畜也,人愛其柔仁,與之為友,而無所利也”。他還為貓編撰專史,題曰《貓乘》,匯輯了所能搜集到的古今中外貓的掌故,例如《貓壽》《貓食》《貓相》《貓賽》等等。
上海“孤島”時期,呂思勉以“野貓”為筆名,寫下了《武士的悲哀》《眼前的奇跡》等系列文章,抒發(fā)了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有一段時間,他常在信箋一角蓋上他自刻的貓圖案印章,“章僅盈寸,造型簡樸,蒼勁如漢印”。
晚年,呂思勉每與常州來的鄉(xiāng)親談完正事,總會問一句:“到我家,見過阿黃嗎?”當聽說小黃貓“四日未歸”,竟然積憂成夢。1957年,呂思勉病逝。夫人在他的遺體邊放了一支鋼筆、一塊表與一張貓的照片,與他灑淚而別。(王劍)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