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軍事歷史
辛亥革命中的熊十力
1885年,熊十力出生在湖北黃岡縣一個農民家庭。在做塾師的父親及長兄的教育下,讀了王船山、顧炎武等人的著作并接觸到了西方哲學和科學思想,逐漸萌生了革命的志向。
1901年,熊十力與何自新、王漢共游江漢,一面接觸進步新學書籍,一面“欲物色四方豪杰,圖天下事”。何自新主張“運動新軍”,熊十力表示贊同并進入湖北新軍,在第三十一標(凱字營)當兵,秘密從事革命活動,熊十力在軍營中非常刻苦,白天出操訓練,晚上讀書看報,并結識了宋教仁、呂大森、劉靜庵、張難先、胡瑛等革命黨人。
1905年冬,熊十力考入湖北新軍特別小學堂,仍秘密從事革命活動,曾寫文章嘲諷湖北新軍統制張彪。1906年初,劉靜庵等在武昌成立日知會,熊十力由何自新介紹加入日知會,并與劉子通等聯絡軍、學界有識之士成立黃岡軍學界講習社,宣傳革命思想。在熊十力的主持下,黃岡軍學界講習社很快發展為日知會的外圍組織。同年,熊十力還加入了同盟會。
1906年末,萍瀏醴起義爆發,熊十力積極響應起義。起義失敗后,熊十力被清廷通緝。他輾轉各地,一面以教書為生,宣傳革命思想,一面為促成推翻帝制的反清革命奔走于各地。
1911年武昌首義成功后,10月15日,新成立的湖北軍政府派人來到黃州府,與黃州的革命黨人聯絡,準備策動黃防營起義。熊十力擔任秘書,參與了計劃的討論和制定。黃州光復后,熊十力隨即跟隨起義部隊回師省城武漢,就任湖北督軍府參謀。
1911年12月,為慶祝革命成功,熊十力和吳崑、劉子通、李四光等湖北黃岡同鄉歡聚于武昌雄楚樓。該樓因雄踞在高大城墻之上,可以“遠眺荊楚大地”,因此取名“雄楚樓”。站在雄楚樓上,四人興致極高,遂要來文房四寶,依次揮毫潑墨,抒發胸臆。
吳崑是同盟會本部評議員兼《民報》干事、同盟會遼東支部負責人。他寫的是李白的《山中問答》:“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同盟會會員、時任湖北軍政府鄂東軍政支部政務科長的劉子通寫的是《道德經》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若有心,若無心,飄然飛過數十寒暑”。同盟會年齡最小的會員、時任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的李四光寫了“雄視三楚”四個大字。而熊十力則別具一格,書為“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八個字。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熊十力拒絕了袁世凱的邀請,在武昌潛心編纂《日知會志》,并參與籌建武昌烈士祠。(呂雪萱)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