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奇聞軼事
華羅庚的“貴人”
“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華羅庚的成就,與幾個“貴人”的相助是分不開的。
1923年,華羅庚進入江蘇金壇中學讀書。他對數學非常感興趣,常常因思考問題而坐在教室里紋絲不動,同學們都稱他為“羅呆子”。數學老師王維克發現華羅庚思維敏捷,做數學習題時往往改了又改,其解題方法十分獨特別致。獨具慧眼的王老師開始留意這個學生,覺得他很可造就,便經常把他帶到家里“開小灶”。
王維克對華羅庚采取循循善誘的方法,他“不像奶孩子一樣,把食物嚼爛了喂,而是引他入門,想辦法引起他吃好東西的興趣。同時也不抱著他走,而是像牽牛一樣,讓他自己摸索,只在拐彎處給他指引一下”。在王維克的引導下,華羅庚的數學進步很大。期末考試時,華羅庚的數學是免考的,王維克會給他專門擬一個論文題目,讓他回家去寫。
1930年春,華羅庚寫出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并投給上海《科學》雜志。主編王琎從自由來稿中發現了華羅庚的這篇論文,認為很有學術價值,就把它刊登在《科學》15卷2期上。
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翻閱《科學》時,看到了華羅庚的這篇文章,就向身邊人打聽作者的情況。當熊慶來得知華羅庚的自學經歷和數學方面的才華后,頗感意外,更覺難能可貴,毅然邀其到清華大學工作。起初,華羅庚在清華數學系當助理員,負責收發信函兼打字,并保管圖書資料。他一邊工作、一邊自學,只用了一年時間,就讀完大學數學系的全部課程。兩年后,又破格擔任助教,繼升任講師,并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留學。歸國后,年僅28歲即任西南聯大教授,最終成為國際知名的大數學家。
《科學》敢于發表一位20歲自學青年的論文,頗具伯樂薦舉之功。王維克、熊慶來等人對華羅庚的培養,也深顯老一輩學人不拘一格的育才方式。(王劍)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