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將風景名勝區打造成美麗中國建設的示范樣板
張永利當選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會長
人民政協網湖南7月22日電(記者 王碩) 7月20日,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三次工作會議在湖南省衡陽市南岳區召開。作為全國性行業協會,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表示,要繼續發揮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等職能,引領行業鞏固好、發展好風景名勝區的獨特優勢,成就風景名勝區歷久彌新的品牌內容、鮮明深邃的文化品格,將風景名勝區打造成為美麗中國建設的示范樣板。
會上,通過線上+線下掃描選舉投票二維碼的方式,審議通過了《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秘書處2023年度工作報告》《關于屆中調整會長、副會長、秘書長人選的議案》等。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原黨組成員、副局長張永利當選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會長。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宣傳中心原副主任兼綠色中國雜志社(綠色中國影視傳媒中心)社長、總編輯繆宏,修武縣云臺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股份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馮勁松當選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副會長;繆宏當選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秘書長(兼任)。
1982年,國家正式建立風景名勝區制度。40多年來,風景名勝區體系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歷史性轉變。截至目前,1051處國家級、省級風景名勝區,以占國土總面積2.23%的體量,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護自然文化遺產、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提振區域鄉村經濟、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激發大眾愛國熱情、促進國際交流交往等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相關自然文化遺產資源的規劃、保護、管理、利用領域,形成了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行業,為我國風景名勝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中國方案。
風景名勝區兼顧“風景”與“名勝”,即“自然”與“文化”的雙重屬性。作為自然史與文化史的天然博物館,除具有與一般自然保護地相同的自然生態保護功能之外,中國的風景名勝區還孕育了內涵豐富的山水文化、紅色文化、宗教文化、科技文化、書院文化、民俗文化等,歷史、宗教、民俗、名人、詩詞、書畫等早已融入進山水草木。
會議指出,協會要努力在推動解決關鍵問題上發揮積極作用。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妥善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重大辯證關系,擦亮風景名勝區作為踐行“兩山”理念鮮活范例的這塊“金字招牌”,加快構建風景名勝區自主的知識體系,從范式、路徑、指標等多維度上發力,提煉原創性、學理性的話語敘事,講好風景名勝區故事。
會議還以網絡直播的形式舉辦了《綠色中國大講堂》。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特別邀請衡山、黃山、嶗山、峨眉山、云臺山等五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一線管理者,講述風景名勝區聚焦高質量發展,助推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的扎實工作和創新探索。
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第六屆理事會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副會長單位、常務理事單位、理事單位、會員單位代表以及來自全國各地風景名勝區主管部門、地方風景名勝區協(學)會、各會員景區、相關企事業單位代表、媒體記者等300余人參加會議。
編輯:王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