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奇聞軼事
劉半農一文改命運
1917年,是劉半農命運大轉折的一年,細細探究起來,幾乎就是靠著一篇文章改變了人生的軌跡。
1912年3月,劉半農與其弟劉天華到上海謀生,在開明劇社任編輯;1913年春,轉職在中華書局任編譯員。1912年到1916年,劉半農除了做編輯,另外寫了多篇言情小說,給當時的出版物投稿,賺取稿費過日子。但1916年寒冬來臨之際,報社停業整頓,劇社因故停業,劉半農的編輯工作也走到了盡頭,兄弟二人在最困難時,一件棉袍輪流穿著外出,蹣跚在寒冬里。無奈之下,劉半農帶著弟弟、妻子和出生不久的女兒落魄地回到江陰老家,生活非常拮據,只能靠變賣家什和借貸度日。
天無絕人之路,恰在這段時間,常州當地豆業老板、開明人士劉潤賡在位于焦溪南街70號的劉氏宗祠,創辦了新文化實業學校(又稱“焦溪西校”),傳授西方科學技術和新式知識。經常州府中學堂(今江蘇省常州中學前身)屠元博校長向劉潤賡推薦,劉半農兄弟于1917年春節后,即赴焦溪西校任教,劉半農講習新文學,劉天華講習國樂。
在焦溪西校教書的那段時間,是劉半農人生最為低潮困苦時期。也就是在任教的3個月后,劉半農在《新青年》發表了一篇文章《我之文學改良觀》,被時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慧眼發現,便破格聘用僅初中學歷的劉半農來北大做預科國文教授。
1917年的7月,既是學校放暑假,又是一學年的結束,劉半農辭退了焦溪西校的教書工作,找到了蔡元培,從此改寫了人生的命運。同樣是在1917年冬,他試探著在文章中用“她”字,在北京的兩家小報上發表,窺探當時人們的反映。1918年1月,劉半農又參與《新青年》編輯工作,成為了《新青年》的四大“臺柱”之一。1920年,劉半農赴歐洲深造,初入英國倫敦大學院,在語音實驗室工作。
這么看來,劉半農命運的改變,就緣于一篇文章的發表了。(劉建東)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