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協商建言
江西省政協——
守護一湖清水入江流鄱陽湖是國際重要濕地、亞洲最大的候鳥越冬地、中國長江之腎、江西的“母親湖”。
嫵媚的青山,浩淼的鄱陽,不僅屬于江西人民也屬于全國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近年來,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鄱陽湖生態環境治理,制定出臺系列法規政策文件,扎實開展專項行動。今年初,省政協將“鄱陽湖生態環境治理”民主監督議題列入2024年度協商計劃。
“了解第一手的情況,傾聽最真實的聲音,同步部署材料起草和委員發言等,確保工作不脫節、不疏漏。”省政協人資環委主任鄧興明介紹,組織兩個調研組分赴南昌、上饒,深入湖區飲用水源地、江豚及候鳥觀察點、聯誼聯防執法點等地與工作人員深入交流,在協商式監督中分析情況、研究問題、增進共識。
鄱陽湖流域面積約占江西國土面積的97%、長江流域面積的9%,其生態環境是江西生態環境的“晴雨表”,亦是檢驗長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重要“試金石”。
長江十年禁漁是黨中央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正處于從“三年強基礎”向“十年練內功”轉段推進的關鍵節點。毛敏珍委員建議,從省級層面協調解決退捕漁民養老保險繳費“繳補同辦”政策,以提高退捕漁民繳費工作積極性和效率。
萬敏常委建議,建立健全鄱陽湖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根據保護治理成本投入、水質改善收益等因素,綜合確定補償標準,探索多元化補償方式。對落地湖區符合條件的綠色項目給予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助力湖區經濟轉型升級。
“為學習湖南、湖北兩省湖泊治理經驗,我們收集了與我省面臨相似問題的洞庭湖、洪湖治理的相關資料。”涂文清常委介紹,委員、專家們在調研交流平臺推送共享相關材料100余篇。
“鄱陽湖是典型湖中有河、湖中有湖、湖中有島,‘湖中湖’有天然形成的碟形湖,有為漁業生產而建的塹秋湖。”崔傳鵬常委建議,根據水質、候鳥種群數量等情況,科學調整碟形湖的功能定位,制定并落實好一湖一策、一湖一水位的管理要求,確保湖中湖能繼續發揮其生態功能。
“塹秋湖是一代代贛鄱兒女在辛勤勞作中,形成的地域特色鮮明的長江流域文化,是流傳至今、影響深遠的漁作傳統。”江西省全國政協委員吳代赦建議,要站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與保護的高度,在揚棄繼承中推動塹秋湖傳統的轉化創新,科學管理碟形湖,以更好保護鄱陽湖區的生態環境,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大美鄱陽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實驗室主任魏源送建議,健全長期且持續的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絡體系,構建鄱陽湖濱湖圍墾區農業面源污染“測-溯-算-治-管”全鏈條防控技術支撐體系,提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成效,助力鄱陽湖流域總磷污染防治,護一湖清水入長江。
(本報記者 王磊 通訊員 劉家歡)
編輯:閆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