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4年第四期
劣紙·良畫
——齊白石的墨痕逸興
由北京畫院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支持,北京畫院美術館與齊白石藝術國際研究中心共同承辦的展覽“劣紙·良畫—齊白石的墨痕逸興”是一次別具一格的展覽。此次展覽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杭春曉擔任策展人。不同于以往的專題展聚焦齊白石創作的最終成品,展覽旨在以“紙”為切入點,整理白石老人日常生活的雜筆、墨痕留存的粉本,梳理其畫紙的種類、特點。借助這個新的視角,展覽將探索齊白石藝術靈感的開端,解讀其獨特的視覺圖像生產方法,洞察這位“北平老畫家”縱橫一生的創新與探索、逸趣與智慧。
殘 荷(國畫)117×34cm /齊白石 北京畫院藏
縱觀齊家畫稿,紙張材質不一,包裝紙、練字紙、邊邊角角的余紙、油污紙,皆能為他所用。因劣質的材料、瑣碎的筆觸,這些作品的價值易被低估。然而正是借助“劣紙”諸多的特性,齊白石能夠常常創新技法,時時遣景入畫,最終形成獨具一格的大匠風范。展覽甄選齊白石藝術精品共計74件套,其中,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文獻館珍藏的一套二十五開冊頁《花卉圖稿》,在塵封數十年之后,首次面世。借此良畫,展覽愿為觀眾朋友們奉上一份春夏之邀,為白石老人獻上一百六十周年誕辰的祝福。
魚蝦蟹(國畫)134×33.5cm /齊白石 北京畫院藏
一器一物,是瞬息生動
劣紙,字面意義上,即材料低廉、質量低劣的紙張,也指紙形殘損、有余污等等。一般來說,畫家不太用“劣紙”畫畫,因為其吸水性和洇墨性過強或太差,加之紙質易脆折損,不適合作畫留存。然而,齊白石對于這些紙張,并沒有棄之如敝履。相反,出于多種原因,他一生當中留下了大量在非規矩、甚至相當隨意的各類紙張上“創作”的作品。
李鐵拐(國畫)133.5×33.5cm /齊白石 北京畫院藏
追溯其筆觸,不難發現很多劣紙畫作,是齊白石在生活中的隨手行之。鄉野稻谷間的童年記憶,“五出五歸”的遠游見聞,以及多年漂泊的北平生涯,種種人生經歷加諸他身上,令齊白石的創作靈感異常的豐富寬廣,也意味著他的創作具有極強的偶發性。白石老人熱衷于捕捉在生活、旅途中所見的種種景致,記錄當時觸發自己的種種感動。而手邊的廢紙、余紙便是最好的選擇。它們以便捷的來源、陌生的材質,與齊白石彼時行走路上的心境相互呼應、完美契合。因此,一器一物,小到巖間水鳥、銅鴨香爐、枝上鸚鵡,大到山水奇景、碳煙濃霧,無數個牽動白石老人心緒的場景都能夠入畫,從無限遠方走入心中遐想。借助毛邊紙、元書紙的粗糙紋理,白石老人得以體驗偶發的創作機制,通過點、線、面的獨特設計形式,從瞬息的客觀物象上提煉、萃取美感和氣韻。
蚱 蜢(國畫)9×15cm /齊白石 北京畫院藏
可以說,劣紙之畫蘊藏著齊白石的生活與哲學。它們既是最普遍、最低微的畫材,契合著齊白石謀生養家的需求;它們也是最意外、最難掌控的藝術元素,滋養著老畫師的筆墨趣味,促使他不斷拓寬藝術語言的表達范疇與力度。
摹銅鴨香爐稿(托片)(國畫)25.5×61.5cm /齊白石 北京畫院
一草一木,非庸庸者稿
在此展覽中,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文獻館所珍藏的《花卉畫稿》,首次與公眾見面。從題跋可知,這套冊頁承載了多重寓意。當年,齊白石在友人處得觀花卉圖,所畫花木品類繁多。他從中挑選、臨摹,又加入自己的筆意,收錄成冊。之后,白石老人將其贈予兒孫,供習畫之用。
花卉畫稿之十 諸葛菜(冊頁)(國畫)29.4×31.7cm /齊白石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文獻館藏
如老人所說,“此紙劣色丑未足雅觀”,這套作品的畫紙很陳舊,可見明顯的竹料纖維。從作品的筆觸、色痕推斷,畫紙對墨色的反應力較差,難怪齊白石在用色時有如此煩惱。
花卉畫稿之二十二 草茉莉(冊頁)(國畫)29.4×31.7cm /齊白石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文獻館藏
盡管紙劣,《花卉畫稿》諸多細微處蘊藏了齊白石的匠心獨運。譬如他畫“草茉莉”,用色非常大膽,將鮮麗花青與洋紅錯雜、交匯,從而調配出一種獨特的紫色,而不是按照傳統水墨畫的方法層層渲染疊壓。又如他畫諸葛菜,雖然“平生未見過也”,但參酌前人記載的植物特性之后,卻能用自家畫法為之,這是齊白石的過人之處。他者的經驗、自我的觀察、往昔的回憶,在一時間和諧地交織在一起,于畫家筆端流淌而出。這種混沌交雜的靈感來源,打破了傳統水墨畫“師法自然”的理論藩籬,令內心的觸動成為了創作的關鍵。或許這是齊白石的藝術撫慰人心、令觀者見之親切的緣由。
富貴平安(國畫)21×11cm /齊白石 北京畫院藏
一朝一暮,亦乘興揮毫
展覽的尾聲之處,將以一筆重彩點染劣紙之上的萬卷良畫。齊白石有一批揮毫寫意之作。他在這些作品的題款中寫道,“畫此興也”“乘興畫此”“一揮而成”……指的是喜樂之時、興盛之際信手拈來的佳畫??此戚p松達成的藝術造詣,實則源自老人對繪畫持之以恒的熱愛。經年累月間所經歷的生活萬象,所留痕的雜筆雜記,使得白石老人最終體悟到了水墨畫法的精髓,因此才能即興揮毫,出神入化。這些極具視覺感染力的佳作,與其他樸拙的墨痕圖稿在空間上相互呼應,相輔相成,引領觀者思考、詮釋“良畫”的多重寓意。
草(國畫)57×22.5cm /齊白石 北京畫院藏
或許,“良畫”并不局限于日常之所謂“好看”,同時也是為了反思藝術作品的價值。劣紙之上,良畫方顯。齊白石借由繪畫材料而創作的偶發視覺語言和表達形式,帶領我們再次感悟、解讀中國水墨畫的妙蘊。
多 壽(國畫)68.5×34cm /齊白石 北京畫院藏
責任編輯:張月霞
編輯:畫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