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統戰時訊 民族宗教 非公經濟 中央社院 新的社會階層人士 黨外知識分子 涉疆涉藏

首頁>統一戰線>民族宗教

用“文化魂”畫出最大“同心圓”

——四川阿壩州兩級政協委員助推鄉村振興促進民族團結進步

2024年09月05日 10:37  |  作者:本報記者 韓冬 通訊員 侯定茂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7-8月,美麗的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簡稱“阿壩州”)又迎來了旅游旺季。精細入微的唐卡、栩栩如生的刺繡、筆觸流暢的版畫、芳香四溢的藏香、靈動悠揚的羌笛……多彩斑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吸引著八方游客的目光,更見證、訴說著阿壩州作為藏羌走廊腹地的厚重歷史和文化。

近年來,阿壩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重要指示精神,把文化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培育,為助推鄉村振興、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活躍在非遺保護、傳承和產業化發展一線的州縣兩級政協委員,正是這一實踐的積極參與者。

“腰帶、飄帶、繡帕等是嘉絨服飾最重要的配飾,針法嚴謹、變化豐富、形象生動、富有立體感。”走進位于馬爾康市馬爾康鎮查北村的嘉絨巧手刺繡專業合作社,市政協委員、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織藏繡)傳承人仁珍初正在向客人介紹嘉絨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作室的墻壁上,掛滿了這些年她的編織和刺繡作品,而她最喜愛的繡品則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她繡的一幅黨旗。

“因為有了黨,我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和美好的日子。”仁珍初動情地說,小時候,媽媽和奶奶圍坐在火塘邊織腰帶、繡繡帕時的場景讓她終生難忘。如今,村里早已通了電,用上了天然氣,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小一輩里會編織和刺繡的人卻越來越少。

“藏織藏繡既是傳統民族文化元素的現代表達,更是實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一條康莊大道。”于是,仁珍初成功注冊了馬爾康第一個刺繡專業合作社——馬爾康嘉絨巧手刺繡專業合作社,帶領當地繡娘在不失傳統的前提下對刺繡表現形式進行大膽創新。如今,合作社出品的藏族傳統繡品已在全國打響了知名度,冰箱貼、靠枕、手鏈等小工藝品也深受游客喜愛。今年上半年,合作社便實現銷售收入30余萬元,惠及近百個家庭。

在海拔3000多米的壤塘縣上壤塘鄉仁棚村海子山文化專業合作社,州政協常委、合作社負責人求旺正帶著十幾個孩子學習普通話。

“目前,合作社有學員70余人,這些孩子都來自于壤塘縣牧民家庭,在這里,孩子們不僅要接受德育、藏文、普通話、數學、電子商務、藏漢文書法、基礎繪畫等課程培訓,還要學習藏陶、藏香、藏紙的傳統制作技藝。”求旺表示,康巴、安多、嘉絨三大區域文化在此交融孕育了多元的壤巴拉文化,面對眾多瀕臨失傳的非遺資源,他主動對散落民間的優秀文化進行挖掘、整理,為年輕人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就業機會。

在求旺的牽線搭橋下,多名藏陶制作大師先后來到合作社,手把手教孩子們制作陶器。26歲的索朗崩則是從這里走出來的佼佼者——作為首批“90后”藏陶非遺傳承人,他的作品已遠銷日本、美國。談及自己的學習心得,索朗崩表示,正是在合作社的資助下,他與同伴們前往景德鎮、西安等地深造,并通過與外地陶藝師不斷交流、學習,明白了藏陶的制作技藝需要在傳承中創新,使其不斷迸發出新的魅力。

“目前,我縣已建立了46個非遺傳習所和9個非遺工坊,超3000人從事非遺文化生產性保護工作,很多快被遺忘的民間藝術又重新得到恢復,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在上壤塘鎮“壤巴拉非遺傳習創業園傳習中心”,正在此調研文化產業發展工作的阿壩州政協副主席張德發對該縣挖掘、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做法、成效給予高度評價。正如張德發所言,壤塘通過規范傳習所“基礎細胞”建設,加大創業園“孵化基地”培育,推進產業園“集聚中心”發展,加快文化旅游“全域融合”創新的方式,探索出了一條社會善治、富民強縣的出路,找到了一條差異化、特色化追趕跨越之路,值得進一步總結和推廣。

編輯:崔姝音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欧一区深夜福利视频 |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 | 性欧美在线看片a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v日本 |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精品 | 日本中文一二区有码免费 | 亚洲AV第一页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