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原創
非遺“活化”仍是一項重要課題
在北京南城的琺瑯廠院內有一座中國景泰藍藝術博物館,里面匯聚了2000余種明清兩代的宮廷重器、被稱為國寶“京”粹的景泰藍精品。在這里,我們仿佛推開了阻隔時空隧道的那扇門,可以靜心凝視中華手工技藝的精粹,感受到這一造物文化生生不息的傳承。那么,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傳承和發展傳統手工藝?這,正是十年前,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吳昊開啟自己傳統手工藝調查研究的思考起點。
指尖上的堅守:應對工業化生產的沖擊
現代化浪潮必定會篩去一些歷史痕跡。“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在保留核心手工技藝的基礎上實現產業化,從而得到更好的傳承?”十年間,帶著這個問題,吳昊對傳統手工藝產業化路徑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并在最近將調研成果結集成書:《備物致用:傳統手工藝的產業化路徑》。
吳昊深知,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無不影響著人們的文化消費結構。非遺手工藝因其手工技藝的獨特性,難以跟上現代化工業流水線式的生產方式。在調研中,她看到各地嘗試非遺項目產業化的多種可能性。
吳昊調研了江浙滬地區一帶的手工藝品牌與西部、西南部地區少數民族的手工藝。她發現,江浙滬地區的云錦、紫砂陶與周虎臣、曹素功筆墨等,由于經濟、文化發達,所依托企業均由老字號發展而成,更有利于在生產中整合資源。在保持純粹的傳統技藝基礎上,也能夠恰當地引入現代科技,使產業升級。
在西部、西南部地區,藏毯、苗繡和蠟染等非遺手工藝卻是另一番樣貌。“西部地區的非遺手工藝多具有當地民族特色,這些傳統手工藝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簽約的運作模式,由基地與當地農戶簽約,按訂單分配工作任務,采用純手工制作的方式也在逐漸探索產業化路徑。”吳昊說。
一路走來,吳昊覺得,無論哪種模式,傳統手工藝傳承的核心是其手工技藝,現代化科技也僅是輔助生產的一部分,如何將核心的技藝保留并長久傳承,是非遺當下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對吳昊的田野調研結果,北京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雕漆專業顧問、雕漆技藝市級傳承人李志剛非常認同。“技藝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是堅決不能丟的,我們只能在保留核心技藝的基礎上發揮我們的創新力,讓非遺和當代的生活、審美融合。”
“非遺的傳承不僅僅是對技藝的保護,更是對文化內涵的傳承。”吳昊強調,非遺項目要想在現代社會中得到廣泛傳播和認可,必須找到與現代生活相契合的切入點。
實用即傳承: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創新發展
市場經濟的浪潮下,非遺手工藝的發展,要解決兩個矛盾:一個是傳統手工技藝相對低下的生產效率和大規模市場需求的矛盾;一個是,生活節奏加快和傳統手工技藝慢節奏高成本的矛盾。
“非遺要實現產業化,制作要有一定的批次,達到一定的量。也就是說,非遺項目產業化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市場基礎,否則很難維系長久。”吳昊調研發現,一些非遺項目在早期難以實現產業化的原因在于其手工技藝的復雜性,以及沒有廣泛的市場需求。
“實用即傳承。”在李志剛看來,工業化生產更多地貼近人們的生活,實用性強,非遺想要傳承也要面向實用,走向市場。“當我們用傳統的方式去做一件東西時,要和當下的風格貼近,不能讓非遺成為一個只在博物館里被觀賞的文物。”
吳昊調研中發現,江浙一帶的刺繡技藝設計在十年間逐漸呈現出符合現代審美的樣式,這些樣式正慢慢地出現在人們的服飾和家居用品上。“一些成功的非遺實現產業化往往是在保留傳統技藝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審美和市場需求進行創新。”
“非遺的傳承需要創新,但創新并不意味著完全摒棄傳統。”李志剛認為,傳統技藝的精髓需要保留,但形式和表現手法可以與時俱進。通過結合現代科技,可以優化非遺項目的制作流程,降低人工成本,讓傳統技藝可以更加多樣化,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和實用功能。
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李志剛和他工作室的學員們不斷嘗試將傳統雕漆技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利用3D打印技術與手工雕漆相結合制作家具,使得雕漆工藝更加精細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實用效能和生產效率。
“非遺的傳承需要找到合適的發展模式,不是只有走上工業流水線才能實現產業化。”吳昊表示,非遺項目要想在市場經濟中立足,必須擺脫慣性思維,因地制宜地探索適合自己的產業化路徑。
走出博物館:非遺傳承與現代生活共造織夢之路
十年的調研,也讓吳昊見證了非遺項目由沉寂到逐漸復蘇的過程。“這十年里,人們逐漸對非遺有了更深的了解,非遺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得到了廣泛的認可,非遺所蘊含的生活美學觀念也已逐漸深入人心。”
非遺走入大眾,北京京城非遺人才創新發展聯盟秘書長、北京市東城區京城非遺人才協會會長楊建業也是見證人。協會5月份開辦“二十四約非遺藝術空間”以來,通過線下公益講座、舉辦活動等形式,將更多非遺項目帶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前不久,楊建業邀請金針療法傳承人開展線下公益講座及示范,使現場觀眾深切感受到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的魅力。楊建業表示,目前他和同事們的工作,就是搭建非遺項目創作與市場需求的橋梁,讓更多的非遺項目能夠在市場經濟中找尋自己的一席之地,從而實現可持續的傳承與發展。
吳昊說,當非遺項目找到與現代社會共鳴的頻率,它們便能以更加生動、多元的姿態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十年調研路,吳昊收獲了一本《備物致用:傳統手工藝的產業化路徑》,也讓她見證了“國潮”流行、傳統手工藝在新時代春風中的復蘇與生長,看到了國家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成就。但她表示,她對非遺的關注將繼續。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具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余名。如何將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進一步活化,讓它們在現代社會的土壤中生根發芽,仍然是一項重要課題。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