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原創
奮楫拍浪 向海圖強
——江蘇啟東呂四港繪就發展“新圖景”
嘹亮的汽笛聲響徹南黃海之濱,一艘艘萬噸巨輪跨洋越海駛抵呂四港;林立的塔吊揮舞在港區工地上,一座座現代化廠房“拔節生長”……櫛風沐雨30年,這里從漁村蝶變為現代化深水良港,從荒灘變身為臨港產業集聚區。乘著長三角一體化的東風,長江口北側的江蘇啟東呂四港勇當改革“弄潮兒”,奮楫拍浪,向海圖強,崛起為江蘇新出海口。
“抵港直裝”,港口運營提效
9月4日,中國籍“大德”號外貿船靠泊呂四港區“2+2”碼頭,計劃裝載風電整機運往澳大利亞吉朗港。后方堆場上,風電葉片、塔筒、工程機械、集裝箱等整齊堆放,等待發貨。“‘2+2’碼頭實現了開港即繁忙!”呂四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顧政偉介紹說,兩個通用碼頭幾乎天天有船靠泊,今年1-8月實現營收9800萬元,同比增長58%;兩個集裝箱碼頭開港一年半,完成21萬標箱。
全面深化改革使呂四港開發呈現加速態勢。2020年6月,通州灣呂四起步港區“2+2”碼頭開工;2021年底,通用碼頭投產,又一年后,集裝箱碼頭投產,從而成為江海聯運體系的重要一環。圍繞港口開發,啟東市政協先后組織加快呂四港貨運發展的課題調研和智慧口岸建設專題視察活動,建議呂四港經濟開發區協同相關部門推出創新舉措,提高港口運營效率。
隨著國產風電設備迎來出口高峰期,啟東海關及時推出“抵港直裝”新舉措,助力呂四港打造長三角風電物流產業新基地。即針對出口貨物量身打造物流新模式,以“提前申報+運抵放行”,大幅提升通關效率。啟東海關監管科陳勇科長介紹,今年1-7月,經呂四港出口的風電設備總值達31.32億元,其中整機出口137套,價值21.38億元,出口到全球6大洲超過35個國家和地區,逐漸形成了電機、葉片、塔筒等完整出口鏈。
目前,呂四港已開通至日韓國際集裝箱航線,東南亞航線也即將啟運。與此同時,直通港區的洋呂鐵路9月底開通,進境糧食指定監管場地通過海關總署現場驗收,聯動接卸、江海直達航線等報批工作正在加速推進。“這些新舉措將助力港口吞吐量實現翻番增長,大幅提升口岸開放能級。”顧政偉說。
拿地即開工,項目建設提速
呂四港區東港池,江蘇衛華海洋重工有限公司超大結構廠房內,火花四濺,工人們正在對一個巨型港機的結構件進行分段焊接。“這是國內先進的3000噸級門式起重機,可滿足高度120米以內的海上風機吊裝,11月交付。”衛華海洋副總裁秦偉偉自豪地介紹。
衛華海洋2021年5月簽約,當年開工,一期工程10萬平方米廠房去年9月試生產,二期11萬平方米廠房今年8月底竣工投產,3個5萬噸級碼頭基本建成,今年1-8月實現應稅銷售9億元,全年可達20億元。“沒有呂四港經濟開發區的優質服務,項目推進不可能這么快。”秦偉偉說。
“港區地基處理復雜、費時間,我們有針對性地推進項目審批改革,項目簽約后憑海域使用許可證辦理樁基施工許可證,先打樁做地基,待土地證、施工許可證辦理到位后,馬上進行地面施工,真正做到了拿地即開工。”啟東市政協委員、呂四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郭建輝說。
總投資20億元的海力風電項目,2022年簽約,即將竣工,今年11月投產。總投資25億元的宇盛電氣,2021年5月簽約,2023年6月已入規,今年1-8月實現應稅銷售4.4億元。邊建設邊生產的衛華海洋,訂單排到了明年。
呂四港經濟開發區的高效運作吸引了眾多客商。8月9日,華東重機智能制造基地項目簽約儀式舉行,無錫華東重機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投資20億元,打造港口裝卸設備生產基地和長三角區域不銹鋼進出口基地。
設立區中園,產業集群提質
走進江蘇華峰超纖無紡布生產車間,鮮見忙碌的工人,取而代之的是高速運轉的機器。短短數年,華峰超纖在呂四港建成占地1300畝、年產量達1億米的超纖材料產業園。“我們堅持精益生產理念,不斷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企業產能穩步擴張,今年上半年應稅銷售達17億元。”江蘇華峰超纖副總經理江松友興奮地說,“目前,我們抓緊把上海金山的產能轉來,調優產品結構,在穩定生產的同時不斷提升企業效益。”
更讓江松友興奮的是,通州灣綠色化工拓展區區域規劃環評8月18日完成,華峰集團總投資100億元的50萬噸生物基PTMEG項目啟動了,首期投入17億元的5萬噸項目馬上進入立項和可研程序,爭取9月底開工。
在“雙碳”政策引領下,呂四港經濟開發區把包括可降解新材料在內的化工新材料、專用新材料列為重點發展方向,在南通市大力支持下,推動通州灣綠色化工拓展區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培育中的新材料產業集群成為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將與臨港高端裝備制造、綜合能源產業三足鼎立,撐起呂四港千億臨港產業。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我們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充分釋放資源優勢、厚植產業基礎,加快打造長三角區域高質量發展新樣板新標桿。”啟東市委常委、呂四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王裕兵說。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