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在官廳水文化研學基地體驗別樣永定河
人民政協網北京9月12日電 8月29日,永定河流域投資有限公司“首都國企開放日”定制線路——官廳水文化研學基地向公眾全面開放,迎來首批客人。
“這塊牌匾上記錄了當年參加水電站建設的單位和電站竣工的時間,它見證了官廳水電站近70年的歷史”。在官廳水電站廠房正門一側,參觀者們聚集,他們在工作人員的講解下,細細觀摩著墻上的一
廠房下沉車間里,3臺發電機組正在運行。它們自南向北排列,身披頗具年代感的綠色漆衣,發出低沉的轟鳴聲,仿佛把大家帶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1956年,官廳水電站竣工建成,成為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施工、建造的自動化水電站。水電站裝備著當時中國自制的第一批大型水輪發電機,總裝機容量30兆瓦,為當時京津唐電網增加了14%的發電能力。同時,它還擔負為全國中型水電廠培養人才的重任,為新中國水電事業發展輸送了大量管理及技術人才。
從河北懷來官廳水庫大壩到北京三家店閘,屬于永定河山峽段,這里有包括官廳水電站在內的4座梯級水電站,以及珠窩、落坡嶺2座水庫,均屬于永定河流域投資有限公司運營管護的一部分。
“前不久,我們剛剛完成對官廳水電站的現代化改造,將1、3號機組更換為寬負荷小流量發電機組,對2號機組按規范進行大修,完成電氣等設備更新維護,實現了機組在小流量狀態下的安全穩定運行。電站還增加了計算機監控系統,實現發電機組的數字化調控,以更安全、更高效的生產管理及機組運行,服務好永定河生態補水、防洪度汛調度需求,執行好北京市應急備用供電任務”
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大家還來到水電站中控室,詳細了解水電站自動化控制系統如何對生產過程進行全面控制和優化管理,如何確保水電站的安全高效運行。
官廳水庫大壩上感受生態之美
從官廳水電站約五分鐘車程,來到開放日定制線路的第二站——官廳水庫大壩。
“作為一名老北京,對官廳水庫了解還是挺多的,平時也經常會到水庫周邊轉轉,但站在大壩上,從這個角度這么看水庫,我還是頭一回,太壯觀了”,一位參觀者由衷感嘆。
參觀官廳水庫大壩
官廳水庫是新中國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庫,總庫容41.6億立方米,自1954年建成運行以來,在防洪、供水、發電、生態等方面發揮出顯著效益。
“官廳水庫是永定河上最大的控制性水利工程,它建成后,基本消除了永定河下游洪水災害。在2023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水庫共攔蓄洪水超7000萬立方米,攔洪率達100%,削峰率達100%……
水庫守護河湖安全,蘇醒的河湖也滋養著水庫。
近年來,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加快實施,生態補水以及河道整治、造林綠化、濕地修復、截污治污等綜合性舉措,讓永定河恢復了生機,也實現一泓清水入官廳,保護和提升了水庫生態及生物多樣性。2023年,官廳水庫水質達到Ⅲ類標準,首次發現“三有”保護動物北長尾山雀,時隔十年再次發現白鶴,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青頭潛鴨連續多年在官廳水庫棲息,遷徙季中轉、休憩候鳥達40至50萬只。
預計到2035年,官廳水庫將恢復北京飲用水源功能。
“官廳水庫建成之時,
愛國主義教育中傳承紅色基因
參觀行程的最后一站是官廳水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官廳水庫是我國自行設計、自行施工的第一座大型水庫,被視作向水患“抗爭”的杰作,它讓桀驁不馴、水患不斷的永定河真正實現“永定”。
在基地紀念館里,一張張老照片、一樁樁老物件靜靜陳列,講述著新中國第一批移民為修建水庫“舍小家為大家”的故事,傾訴著建設者們篳路藍縷、不懈奮斗的艱辛以及前輩們的
1951年10月,官廳水庫破土動工,僅用了兩年六個月時間,于1954年5月建成。
“當時北京市延慶區、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100余個村、5萬多村民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息繁衍的土地,施工所需材料是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的,像鞍山的鋼鐵,天津、太原、上海的鋼筋,內蒙古的木材等等,4萬多建設者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建設過程中攻克了許多技術難關”,展館講解員向參觀者介紹道,官廳水庫下還藏著一座古城,“它就是懷來縣城,曾經是著名的軍事要塞,有1200多年歷史,
筐、斗、羊腳碾……伴隨著工作人員的講解,大家細細端詳著這些珍貴的展品,共同追憶那段崢嶸歲月,也為此次開放日參觀畫上了完美句號。
2024年“首都國企開放日”活動將持續至9月30日。“我們將按照活動要求,完善基礎設施、豐富活動內涵、提升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官廳水文化研學基地’線路品質,生動傳播水文化,講好永定河故事”,永定河流域投資有限公司北京運營公司相關負責同志表示。(王菡娟 肖芬 張露)
編輯: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