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兩岸>熱點聚焦
用真正的歷史揭穿“臺獨”分裂勢力編造的謊言
紀念鄭成功誕辰400周年暨收復臺灣362周年兩岸交流活動側記近日,兩岸臺胞民間交流促進會在北京舉辦紀念鄭成功誕辰四百周年暨收復臺灣三百六十二周年兩岸交流活動。
362年前,鄭成功率部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祖國寶島臺灣,為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以及開發建設臺灣作出重大貢獻,是兩岸同胞共同景仰的偉大民族英雄。
8月27日,在一聲聲氣勢磅礴、雄厚有力的延平戰鼓聲中,由兩岸臺胞民間交流促進會主辦的“向心成功 共創福祉”紀念鄭成功誕辰400周年暨收復臺灣362周年活動在北京舉行。來自島內政黨團體、宗親團體代表和兩岸專家學者、青年學生等200余人,共同緬懷鄭成功豐功的偉績,傳承臺灣同胞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展望祖國和平統一的光明前景。活動還通過多種形式邀請兩岸專家學者對談鄭成功的家國情懷,揭穿“臺獨”分裂勢力編造的歷史謊言。
???“復先基”印證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
提起臺灣歷史,一定繞不開鄭成功。1661年至1662年初,鄭成功揮師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在臺灣興農商、墾荒地、修水利、建學校……長期以來,鄭成功讓臺灣的發展與祖國大陸進一步緊密相連,為中華民族立下不朽功勛,被臺灣百姓尊稱為“開臺圣王”。
“‘開臺圣王’的‘開臺’,并非指大陸人作為‘外來者’抵達臺灣,而是指國家行政體系、文明體系又在臺灣復原,是對中國歷朝歷代對臺灣的擁有和管治的繼承、恢復和延續、光大。”臺灣奉元書院院長潘朝陽表示,大量史書和文獻記載了中國人早期開發臺灣的情景。他進一步說,三國時期吳人沈瑩所著的《臨海水土志》就留下關于臺灣的記述,宋元及以后,中國歷代中央王朝在澎湖、臺灣設治,實施行政管轄。清朝設立了隸屬福建省管轄的臺灣府,后又改設臺灣為行省,讓臺灣成為當時中國的第20個行省。
“這是鄭成功復臺功業的歷史先聲。”潘朝陽表示,這表明在鄭成功尚未東征前,中國就擁有對臺灣主權和管治權。國家行政體系、文明體系早已在臺灣存在。鄭成功收復臺灣后給臺灣帶來的,是國家文明體系在臺灣的光大和發展。“民進黨當局將鄭成功歪曲為‘外來者’形象,割裂臺灣與大陸之間的歷史聯系,抹殺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歷史和法理事實,意在幫助其進一步建構所謂‘臺獨史觀’。”
“鄭成功不但終其一生尊奉中國明朝,并自認是大明子民,以代表明朝‘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身份與荷蘭人談判。他在談判中提到,澎湖諸島隸屬漳州,臺灣鄰近澎湖諸島,也應隸屬中國;中國人自古即已據有臺灣土地并開墾;此次率大軍前來是收復故土。荷蘭人退出臺灣后,西方在書寫世界史及繪制世界航海地圖時,都承認臺灣隸屬中國。”臺灣統一聯盟黨主席戚嘉林在會上說。
“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這出自鄭成功所作的《復臺》詩,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明史學會首席顧問毛佩琦表示,鄭成功堅守民族立場,在中國抗擊西方侵略者的歷史進程中開啟先例,“詩中提到的‘復先基’,表明了鄭成功本人對于收復臺灣的明確態度——是‘恢復先人的基業’。”
???莫伸“去中國化”黑手,鄭成功結好原住民才是歷史真相
多位參加活動的島內專家學者向記者表示,1946年起臺灣每年都在臺南市延平郡王祠舉辦鄭成功祭典。1962年臺灣省議會提議由“中樞”派要員主持祭典以示隆重。但出于切斷兩岸歷史連接、共同記憶的目的,2017年起民進黨當局打破延續54年慣例,繼孫中山、孔子等人物后,再將“去中國化”的黑手伸向鄭成功。
“‘臺獨’史觀借妖魔化鄭成功,將占人口98.3%的漢人祖先,定性為加害者的不正義,建構其與‘原住民’聯結的‘臺灣主體性’,讓與大陸‘血脈相連’的歷史認知脫勾。”戚嘉林駁斥說,鄭成功登陸臺灣4天后的1662年5月4日,赤崁附近新港社、蕭壟社、目加溜灣社及麻豆社等四社頭目,俱來迎附鄭成功。鄭成功下令厚宴并賞給土官袍帽靴帶,由是南北土社聞風歸附者,接踵而至,照例賜宴,土社懷服,5月10日鄭成功首次親臨蚊港,經過的地方原住民男女集聚歡迎、阻塞道路,鄭成功賜以酒食慰勞。
河南省鄭文化研究院院長鄭新立說,鄭成功收復臺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光彩奪目的一頁,是中國人民戰勝殖民者的輝煌戰例,是兩岸同胞同心協力的共同戰果。“當年廈門百姓聽說鄭成功要收復臺灣,紛紛前來投軍和支援,很快造出數千艘戰船。臺灣民眾歡迎王師歸來,主動送上食物用品,帶路獻策,參與戰斗。”
“臺灣對鄭成功有特殊感情,臺灣各地以祭祀鄭成功為主神的廟宇多達48座,也就是說,臺灣社會是以神格化的方式尊崇鄭成功,將鄭成功內化為兩岸歷史記憶的一部分。”戚嘉林進一步表示,大陸人不是“外來者”,鄭成功更不是“殖民者”,厲行軍兵屯墾后,鄭成功下令嚴禁侵占原住民耕地。當年10月因糧食匱乏,鄭成功還令戶都事楊英拿十錠黃金,前往四社購買糧食,“由此可見,歷史的真相,反而是鄭成功結好臺灣原住民,是開啟漢原融和相處的典范。”
“鄭成功的一生,雖歷經歷史劇變和時代動蕩,但從未改變臺灣澎湖是中國土地、臺灣軍民是華夏子民的立場。”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許又聲在致辭中表示,終其一生,鄭成功從未將臺灣自外于中國,始終為國護疆守土。島內“臺獨”勢力大肆推行“去鄭成功化”,以所謂“殖民者”“臺獨”抹黑鄭成功,卻自相矛盾地將荷蘭殖民臺灣視為所謂“臺灣全球化的開端”,其目的就是在臺灣社會制造認知和認同混亂,以掩蓋“臺獨”圖謀。他呼吁,廣大臺灣同胞要充分認清“臺獨”分裂的極端危害性、破壞性,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以實際行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和自身安全福祉,維護好兩岸同胞共有的美好家園。
???弘揚鄭成功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活動當天,主會場外舉辦的成功文化市集吸引兩岸參會嘉賓的駐足。“荊榛拓辟”“生民安業”“衣冠華夏”“文脈存焉”“念茲成功”等主題板塊,融合了布袋戲、閩臺青草藥、漢服、書畫等互動體驗。
“鄭成功自小接受儒家教誨,忠君愛國是他所秉持的重要人生觀念。”臺南藝術大學榮譽教授黃碧端說,鄭成功15歲時,就補南安弟子員,中秀才、穿青衣。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又以優異成績進入南京國子監太學,“他也帶著這些思想來到臺灣,并且深深影響后世。”
鄭成功率南明政權及其官員東渡臺灣后設立一府二縣。與此同時,一批文化精英隨鄭成功東遷。戚嘉林說,“鄭成功收復臺灣,使臺灣進入中國國家治理的‘去荷蘭化’及傳承中華文化的新時代。”
“我們深刻認識到鄭成功帶給臺灣的中華文化影響久遠,倡儒學、設學堂,傳承深耕中華文化,使得中華文化早已深深牢鑄在臺灣民眾精神內核中。”臺灣勞動黨主席、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吳榮元在視頻致辭中表示,鄭成功文化元素已成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
“面對島內‘臺獨分離主義’勢力各項錯誤的扭曲兩岸史觀的‘去中國化’運動,我們必須弘揚并通過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偉大功績,讓更多的學子、年輕人認識到鄭成功代表民族的、歷史的、文化的意義,吸引更多的青年朋友投身到當前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及國家和平統一的偉大事業中。”吳榮元說。
“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這是鄭成功在給荷蘭首領揆一的勸降信中所寫。多位參會的臺灣青年代表向記者表示,鄭成功身處明末清初的亂世,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中國固有領土臺灣時,荷蘭正以“海上馬車夫”的實力稱霸全球,鄭成功不懼強敵,尚能以國家統一為己任,為臺灣回歸祖國舍身家性命于不顧。如今生逢盛世,兩岸青年更應認清歷史大勢,在正本清源中堅定中華文化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任何把臺灣從中國分離出去的圖謀,注定不會得逞。
“我們要弘揚鄭成功御侮復疆的民族精神,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許又聲說,當前一些外部勢力打“臺灣牌”變本加厲,企圖干擾中國統一大業,遲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但歷史已經深刻揭示并將繼續證明,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我們要弘揚鄭成功建臺利民的愛民情懷,不斷推進兩岸融合發展,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他表示。
編輯:魯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