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南水奔流見證中國力量
——南水北調工程初步織就跨流域跨區域的骨干水網
人民政協網北京9月29日電 作為國家水網的主骨架和大動脈,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受水區面積145萬平方公里,受益人口約5億人。
從高空俯瞰,先期建成通水的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自南向北從城市到鄉村,呈兩條帶狀水網輻射京津冀豫蘇魯皖7省市,初步織就一張優化水資源配置的跨流域跨區域骨干水網。
目前,東、中線一期工程為沿線7省市40多座大中城市、超1.85億人提供穩定優質水源,有力改善了北方地區特別是黃淮海地區水資源條件和水資源承載能力,
從一滴奔流的南水中感受中國力量
自古以來,我國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全國水資源量的81%集中分布在長江及其以南地區,淮河及其以北地區水資源量僅占全國的19%。黃淮海流域作為我國重要的人口和經濟密集區,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7.2%。
建設南水北調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在綜合考慮我國自然資源條件、經濟社會發展布局、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審時度勢、高瞻遠矚作出的重大決策,也是關系到我國北方缺水地區數億人口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從1952年
最終,南水北調工程形成了分別從長江下游、中游和上游調水的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溝通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四大流域,初步構筑起我國“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網總體格局。
南水北調工程自2002年底開工建設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歷屆中央領導集體關心、支持。東、中線一期工程建設期間,國務院成立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作為工程建設高層決策機構,先后召開8次會議,決定工程建設的重大方針、政策、措施和其他重大問題;成立
南水北調工程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包括水利工程建設,還涉及征地移民、治污環保、文物保護、節約用水、地下水控采等工作領域。工程沿線各省、市加強頂層設計,探索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制度保障體系,集中力量推動南水北調各項工作開展。
東、中線工程沿線各省市有關部門通力協作,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全力以赴做好服務工作,營造了和諧良好的工程施工環境。各項目法人和參建單位優化施工計劃,實行掛牌督辦,加大獎懲力度,不斷完善措施,千方百計加快工程建設。
數十萬工程建設者矢志奮斗、頑強拼搏,43.5萬征遷移民群眾顧全大局、無私奉獻,各地區各部門和衷共濟、團結協作,形成了實施重大跨流域調水工程的強大合力,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分別于2013年11月15日、2014年12月12日建成通水。
廣大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科學創新,相繼攻克低揚程大流量泵站、超大型渡槽、大口徑輸水隧洞、
據統計,東、中線一期工程總投資3082億元
正是因為始終在黨的領導下,集中力量辦大事,國家統一有效組織各項事業、開展各項工作,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和運營成功應對了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穩步前進。
30年前,國際水資源協會和世界水理事會聯合創始人、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教授阿西特·比斯瓦斯曾對中國南水北調工程心存疑慮:“中國能完成體量如此巨大的工程嗎?”
30年后的2023年10月,在北京第18屆世界水資源大會上,阿西特·比斯瓦斯情不自禁為南水北調工程鼓掌,“南水北調是一項工程偉業,對中國實現水安全目標具有重要意義。事實證明,中國的水利工程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處于世界前列。”
今天,14億中國人的水杯中,有1.85億人飲用千里而來的南水,一個“調”字,展示的是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展示的是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展示的是勇于創新敢于超越的中國力量。
從一滴奔流的南水中感受中國民生
明洪武年間,一位官員路過河南省范縣陳家大樓村,喝了一口井水后,大贊其甘甜,“甜水井”村名延續至今
上世紀90年代起,多輪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讓范縣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但代價是嚴重超采地下水
“甜水井”村的飲水變化見證了黑龍港流域500多萬人徹底告別高氟水、苦咸水的歷史。中線一期工程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及以上,工程沿線人民從“有水吃”向“吃好水”轉變,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滿滿。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建成后,惠及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蘇、安徽、山東7省市沿線40多座大中城市和280多個縣市區,有效改變了受水區供水格局,改善了用水水質,提高了供水保證率。
目前,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752億立方米,已由原來規劃的補充水源躍升為多個重要城市的重要水源。南水已占北京城區供水的70%以上,天津市主城區供水幾乎全部為南水,河南省10余個省轄市用上南水,其中鄭州中心城區90%以上居民用上南水。2021年10月1日,連續存蓄南水后,助力北京密云水庫蓄水量突破歷史最高紀錄35.79億立方米。
南水北調工程開工之前,南四湖被形容為“醬油湖”,海河流域基本上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天津不得不引灤河水解渴。
南水北調工程按照“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原則,重點加強東線調水沿線水污染治理和中線水源地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源保護,保障調水水質,倒逼受水區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沿線地方政府關停規模以上污染嚴重企業500多家,叫停否決300多個新上項目。
在山東段,高污染的草漿造紙企業減少65%,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環保的新技術,紙產量不降反增,達到原來的3.5倍,利稅是原來的4倍。
南四湖躋身全國水質優良湖泊行列,“鳥中大熊貓”青頭潛鴨重返南四湖定居
東線北延應急供水工程向京杭大運河補水5.71億立方米,連續三年助力京杭大運河全線水流貫通,千年古運河重新煥發青春,成為中國僅次于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
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后,利用汛期洪水資源,助力沿線50多條河流生態復蘇,工程沿線地方政府通過水源置換,長期被城市生產生活擠占的生態用水得到退還。
華北地區干涸
華北地區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的趨勢得到根本扭轉,初步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北京市
南水加持下,密云水庫庫區鳥類由2020年的190種增加到235種。“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今年8月現身北京市南水北調配套工程亦莊調節池,北京地表水國考斷面全面消除劣Ⅴ類,永定河等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現“流動的河”并貫通入海。
今年全國生態日前夕,
今天,每一滴奔流的南水,承載的不僅是沿線水質不斷向好的過程,更是我國生態環保治理進程和美麗中國建設的縮影。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調的不僅是優質水資源,更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體現,極大地促進了工程沿線環保治污和生態復蘇。
從一滴奔流的南水中感受中國決心
2021年5月14日,在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國務院國資委的指導下,中國南水北調集團牢記囑托,深入學習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努力在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和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上取得重大突破,努力提高國家水網建設貢獻度。
統籌推進《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評估修編,科學推進東線一期效能提升、二期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堅持兩手發力,著力強化籌融資機制創新與資金保障,2024年3月21日,成功發行10億元私募公司債券,創近十年中央企業同期限私募債利率新低。9月10日,成功發行12億元私募公司債,本期債券是集團公司發行的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首單綠色債券,充分體現了集團公司
引江補漢工程是全面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的重要標志性工程
“走,看看我們的智能綜合加工廠
高效、安全、質量有保證,工業機器人的“上崗”,直觀體現了引江補漢工程“機械化減人,自動化換人,智能化少人”的目標。
目前,引江補漢工程多個標段全面引進綜合加工廠、智能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錨定“調水供水行業龍頭企業、國家水網建設領軍企業、水安全保障骨干企業”功能定位,系統謀劃參與國家水網建設的方向路徑措施。
全面對接國家重大戰略,扎實推進骨干網、區域網、地方網建設
積極探索“水網+”策略,推進水網項目與水務、新能源、生態環保、文旅等項目融合發展、綜合開發,圍繞建管體制、籌融資機制等提供“南水北調集團方案”,從源頭參與水網重大項目建設。
逐步形成可復制推廣的市場化開發運營模式。安徽鳳凰山項目形成了捆綁特許經營模式,遼寧遼陽灌區的TOT模式開創了央企參與灌區建設的先例,安徽淠史杭灌區項目的BOT模式走出了“灌區+農業”發展新模式,海南定安“水管家”模式在全省推廣。
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幾代人的接續奮斗和沿線40多萬移民的無私奉獻,南水北調工程從“如有可能”的科學探索已經變成“時代賦能”的大國重器,鑄就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豐碑。
今天,每一滴奔流的南水,都體現了南水北調工程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的戰略保障決心,承載著水利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使命,南水北調后續工程和國家水網作為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新引擎,必將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發揮更加有力的戰略支撐和保障作用。(王菡娟 許安強)
編輯: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