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民族宗教
首屆三亞南山中國長壽神話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
專家學者共話長壽文化之源流與現代實踐
人民政協網三亞10月15日電 10月11日,適逢重陽節,首屆三亞南山中國長壽神話學術研討會在海南三亞南山文化旅游區開幕。研討會旨在通過以中國長壽神話為主要內容的專題學術研討,進一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和闡揚傳統長壽神話中的有益文化因素,積極倡導和踐行新時代的長壽理念和福壽習俗,重塑和提升當代健康幸福的康養觀,發掘當代康養文化旅游的新資源和新方式,為積極推進中華民族健康幸福、樂觀向上的福壽理念,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的學術貢獻。
開幕式由中華文化促進會佛教文化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桑吉扎西主持。海南南山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炳瑞在致詞中表示,南山景區源建于文化、發展于文化、未來也必更興盛于文化。基于“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民諺,海南南山文化旅游區已連續舉辦26屆長壽文化節和四屆福壽文化節。此次“中國長壽神話學術研討會”的舉辦,是對發展中國長壽文化的一次正本清源性的,甚至是開拓性的工作。希望通過我們對長壽文化的向內求、向上求,從而形成中國長壽文化研究的新高地,進而指導長壽文化的建設發展,創新出文化的新產品、新業態。
研討會為期兩天,設置了主旨發言和兩個分論壇,圍繞“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神話傳說探源,古代長壽神話的起源、傳播與影響,儒、釋、道視域下的長壽觀,東海與海洋長壽神話探源,中國各少數民族長壽神話研究,藝術造像中的長壽形象研究,從神話到現實,構建新時代健康幸福的“福壽”文化等議題,展開充分而熱烈的研討。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黃夏年在主旨發言中談到,尊重生命,希望長壽不是中國人的專利,凡是有人類的地方,不論是哪個民族,都有要求長壽的權利,并且對此做了各種各樣的表述。“長命百歲”,是世上活著的人們最看重的事情之一,“壽比南山”是中國傳統儒家的說法,代表了中國的長壽觀,這句話已經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是中國人對老人生命長壽的尊重及代表性的敬語。黃夏年研究員還從學術的角度闡述了禪師眼中的“壽比南山”,他認為,“壽比南山”雖然被禪師們運用,但是其最終的表達還是要說明人壽不能超過天壽,一切都回到本性本然,只有找到自我,開發自性,才是真正的“壽比南山”。
中國神話學會會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葉舒憲在《人類長壽神話:現實與虛擬現實》的主旨發言中談到,長壽神話,是繼人類永生不死神話破滅后的替代選擇,神話主旨從信奉永生到延壽,這種變換是文明時代對萬年史前信仰的再造,二者都出于對個人生命短暫和生命僅有一次性的嚴酷現實的幻想性反叛。人類獨有的幻想能力,為社會生活營造出代代相傳的虛擬現實的傳統。對照史前社會的短壽現實和華夏文明的長壽神話傳說,需要從大傳統的思想觀念發生史做深度理解。葉舒憲教授還以無機物玉石和有機物蠶絲所共享的神圣生命力之“精”的古老信仰、以玉石為上藥的中醫養經實踐以及道家的修煉行為為例,論述了長壽神話之中國特色,讓參會者體驗“幻想引領人類”之原理。
中華文化促進會佛教文化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桑吉扎西以藏式壁畫和藏式家具上繪制的六長壽吉祥圖為例,認為其真實表現出藏民族對于大自然,對于一切有情生命的敬畏之心和感恩之情。六長壽圖中,有長壽巖、長壽老人、長壽水、長壽樹、長壽鶴和長壽鹿。慈眉善目的老者代表了得道成仙的圣者,壽星老坐在一棵長壽樹下,樹被畫成漢地的梨樹,據說,梨、石榴、香緣象征漢地的福、祿、壽三神。也有說,壽星從梨樹中誕生,因此,梨核常被雕刻成長壽護身符。松樹也是中國長壽符號的象征之一,常青的松柏與鹿、鶴,完美和諧地構成了長壽三星。藏族民間流傳的六長壽故事,在元明以后受到中原內地長壽吉祥圖案的影響,從而被吸納繪制在藏傳佛教寺院大門甬道和尋常百姓家中,表現出一派喜慶祥和的氣氛。“六長壽”的故事還被改編成藏戲,通過民間藝人生動的表演,祈福人們健康長壽幸福。
國家宗教事務局辦公室原主任陳紅星在《如何構建新時代的福壽文化理念——善是長壽的文化基因》的主旨發言中談到,無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釋道,還是現代科學研究的諸多成果,都說明善與壽之間存在正向關系,并有其內在的機理。善是延續生命的重要文化基因,當代養生學和壽文化,應當在高度重視改善影響生命健康諸多客觀因素的同時,也高度重視善這一文化因素在養生延壽中的重要作用。樹立善能延壽意識,培養強化善念,自覺多做善事。微則完善自身,達則奉獻社會。與人為善,善助他人;善待自然,愛護自然。同時,社會也應為善文化提供良好環境,讓善念得以廣播,在人人心中生根、擴展;讓善行得到尊重,成為社會導向。祈愿善有善報、善有壽報風行天下。
研討會由海南南山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中華文化促進會佛教文化藝術委員會主辦,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神話學專業委員會、上海交通大學神話研究院、北京龍銘鶴文化有限公司協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的近50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收到論文35篇。
研討會當天,與會專家學者還受邀參加了以“歲月如歌,福壽綿長”為主題的2024第26屆三亞南山長壽文化節暨第四屆三亞南山福壽文化節開幕式。
開幕式上,中華祝壽歌之《壽比南山》首唱。“心歡喜,人自在;水長流,青山不改;長相伴,樂開懷;壽比南山,福如東海......”伴著悅耳的歌聲,來自全球各地的游客歡度重陽,用愛譜寫敬老尊賢的贊歌,豐富壽比南山的文化內涵。(毛立軍)
編輯: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