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第31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暨展覽會將于11月11日在重慶開幕
人民政協網北京10月25日電(記者 王碩)記者從10月25日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第三十一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暨展覽會將于2024年11月11-14日在重慶科學會堂舉辦。
本屆年會以“智能涌現,邁進加速變革新階段”為主題,采用“會”“展”“賽”多種形式,策劃了120余場活動,預計將有10余位院士,100位國內外主要汽車企業和科研機構負責人,1000個技術報告演講人,來自全球超過26個國家的約5000位汽車科技工作者和行業翹楚共襄盛會。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國汽戰略院執行院長侯福深表示,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智能化技術突飛猛進,觸發了汽車產業生態系統的全局性重塑。預計年會將在技術趨勢研判、最新成果集中展示、青年人才培育、政產學研合作平臺搭建、賦能地方產業經濟發展等方面,為我國汽車產業科技創新注入強勁推力。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暨展覽會是汽車領域技術體系最全、規模最大、層次最豐富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學術交流年會,目前已舉辦了30屆,在引領汽車技術方向、促進技術交流與合作、推動技術創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陸麗俐介紹,本屆年會在嘉賓層次、內容豐富度和精彩度、參會規模和廣度等方面都將明顯超過往屆,將注重需求牽引和學術引領,圍繞行業重大創新需求策劃核心議題,邀請知名科學家、技術領袖深度參與,并發布多項行業標志性、里程碑式科創成果。
例如,基于“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3.0”2000多位產學研資深專家的智慧成果,年會設置了“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新能源汽車技術”“基礎共性技術”等6大板塊90場專題論壇及25場同期會議,覆蓋“固態電池”“AI大模型”“飛行汽車”等創新熱點領域;邀請了來自全球超過25個國家的代表;將發布“2025年度中國汽車十大技術趨勢”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等。同時,“汽車行業國家級創新平臺聯合體”將在年會期間正式成立,聯合體已聚合18家汽車行業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資源,將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行業重大需求開展服務。
年會還突出深化產學研融合特點,推動產學互動和對接,助推成果轉化。
據了解,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和材料科學部的支持下,年會首次設立“車輛工程基金項目創新成果產研論壇”,遴選汽車領域基金支持的重要前瞻研究成果,推動其與汽車產業創新需求精準對接。
本屆年會進一步強化國際交流和科普,將首次組織全球青年科學家游學交流,來自全球各地的近20名青年科學家在參加年會的同時,將領略和體驗最新汽車技術和文化,為下一步中國汽車產業與世界汽車產業的更大程度融合發展搭建紐帶。同時,邀請數百名青少年參加2024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青少年汽車科技節,打造科普展覽、科普動手及科普體驗于一身的豐富活動,聯合長安科協打造汽車科技研學活動。
這是年會首次在重慶召開。目前已吸引了長安汽車、賽力斯、中國汽研、西部智聯、西部車網、招商車研、中信科智聯、北斗智聯、辰致科技、重慶大學、重慶理工大學等本地重點企業、大學和機構深度參與。
重慶是國家重要中心城市、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作為本屆年會的舉辦地——西部(重慶)科學城是重慶科技創新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主戰場、主陣地,在汽車產業集聚、科技創新、車路云一體化試點、人才資源等方面形成了明顯的優勢。
重慶高新開發建設投資集團董事長杜國平介紹說,為助推重慶打造世界級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西部(重慶)科學城采用車路云一體化方案,投資近7億元,建設了覆蓋重慶科學城范圍內300公里城市道路的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目前,示范區一期已建成投用,打造成為全國首個可為全類型機動車輛賦能的示范區。以科學谷為引擎,科學城已集聚了智能網聯產業相關頭部企業60余家,涵蓋整車、關鍵零部件、充電基礎設施、自動駕駛系統解決方案等頭部企業;擁有西部唯一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質量檢驗檢測中心、自動駕駛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等一批國家級研究中心,科技研發資源豐厚。科學城還設立了國內首個智能網聯汽車院士工作站,引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領域頂尖人才500余人、中高端人才1500余人,正逐步形成支撐產業發展的強有力“磁場”;建設了全國唯一的“云控基礎平臺”,用于整合智能道路與車輛數據,打破信息孤島,支撐智能網聯產業發展與升級。目前科學城正依托“云控基礎平臺”,探索網聯云控新型汽車的可行路徑,旨在通過車路云協同降低單車改造成本、實現規模量產。
杜國平認為,隨著年會的舉辦,預計年會平臺也將為重慶汽車產業經濟的發展提供豐富的資源對接,以及新理念、新技術、新資源的導入。
侯福深表示,在我國由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過程中,全行業共同呼喚和期待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超大型汽車學術交流與合作平臺。下一步,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暨展覽會將長期堅持和聚焦汽車技術創新主題,進一步打造萬人規模的旗艦型學術發展平臺,推動會議重心從當前側重工程技術,向工程技術和基礎前沿并重,深度聚焦前沿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進一步加強科普教育,推動會展賽聯動一體化發展,持續加強全球化參與,適應汽車產業國際化發展需求,攜手更多的專業力量將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暨展覽會打造成為全球汽車領域最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