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政協動態
慈善之美 涵養城市“精氣神”
慈善無關貧富,更無大小;貴在于心,更在于行。慈善與個人、社會、民族、國家緊密相連,與素養、道德、文明相伴共生。
2016年9月1日,我國首部慈善領域的專門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正式頒布實施,開啟了我國依法治善的新時代。同年,我國首個國家級慈善專題博物館——中華慈善博物館在江蘇南通建成開館。
8年后的今天,這里已經成為中華慈善文化的展示窗口、教育課堂、交流平臺和研究基地。
10月16日,馥郁的桂花香與委員們一同在博物館內流連,跟隨現場講解,時光仿佛也流動起來,一張張老照片帶著人們領略人性之美、沐浴博愛之光。
“前人種樹,后人乘涼。”上個世紀初,先賢張謇在南通相繼創辦溥善堂、養老院、盲啞學校等慈善公益設施,并致力于改造年久失修或管理不善的慈善機構,其厚實的慈善理念與豐富的慈善實踐,對南通的城市發展、文化傳承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就在3個多月前,“慈善之城”主題列車在南通地鐵2號線易家橋站駛出。當天同步啟用的易家橋站慈善之城主題廳內,從張謇創立的育嬰堂到現代的“江海志愿者”“磨刀老人”等一批聞名全國的慈善楷模,一幅幅向善、行善、樂善的圖片和文字,帶領著人們觸摸這座城市慈善精神傳承發揚的脈絡。
“慈善之美,可以涵養一座城市的‘精氣神’。”在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市副市長劉洪看來,“慈善之城”主題列車這一創新之舉,不僅讓市民在日常出行中感受到慈善文化,還讓更多人了解和參與慈善事業,為城市建設增加了活力、為社會治理增添了能力、為文明進步增強了動力。
“慈善事業關乎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慈善資金的每一筆善款都來之不易,慈善項目的每一個投向都關乎困難群眾的冷暖。”參加本次視察活動的委員們深感推動公益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更加要發揮人民政協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優勢,扎實調查研究,深度協商議政,多做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工作。
新修改的慈善法為開展慈善活動提供了最新的法律依據,在充滿愛心的土地上,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推動慈善事業發展,就一定能夠用慈善的力量溫暖更多人心,用慈善的情懷傳遞更多希望,書寫新時代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