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政協動態
細“治”入微聚合力基層治理譜新篇——全國政協社法委“加強和創新邊境地區基層社會治理”專題調研綜述
調研組一行走訪中國河口口岸聯檢大樓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基石。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治國必治邊。云南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是中國通往南亞、東南亞的重要窗口和門戶,邊境線占我國陸上邊境線的五分之一;擁有8個民族自治州,超1563萬少數民族人口,是一個典型的民族、邊疆山區省份。
10月28日至11月1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何報翔率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調研組赴云南,圍繞“加強和創新邊境地區基層社會治理”開展專題調研。
調研組先后走進昆明市、文山州、紅河州,深入走訪三地十余個調研點位,與基層干部群眾、企業代表、專家學者等面對面交流。在昆明市召開座談會,與當地職能部門負責同志互動交流,廣泛聽取意見建議,為夯實基層治理根基廣泛凝聚共識、匯聚力量。
加強黨建引領——
千里邊疆黨旗紅 五位一體固邊防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云南考察,對邊境地區的發展穩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健全強邊固防工作機制,切實維護邊疆穩固”。
黨的堅強領導是強邊固防的根本保障。調研組了解到,云南邊境線長4060公里,有8個邊境州(市)、25個邊境縣(市)。近年來,云南省陸續出臺《云南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將邊境地區基層社會治理納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大盤子”統籌推進,深化邊疆黨建長廊建設、深化抓黨建促民族團結、深化抓黨建促農村宗教治理。全省16個州(市)、129個縣(市、區)全部建立由黨委書記任總召集人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并實體化運轉。在推進邊疆黨建長廊建設中,云南推動所有沿邊村寨黨組織全覆蓋。
“祖國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們都要看好守好。”調研組來到紅河州河口縣河口鎮時,大灣聯防所(暨黨政軍警民聯合指揮中心)的黨建文化墻在陽光照耀下格外醒目,黨旗雕塑旁張貼著的標語躍入眼簾。
河口縣有鐵路口岸、公路口岸兩個國家級一類口岸,是云南省三大沿邊開放口岸之一,隔紅河與越南老街省緊緊相望。
“在強邊固防工作實踐中,云南形成了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的制度機制。”云南省政協副主席陳玉侯表示,邊防委辦公室被列入地方黨委工作部門,明確黨管邊防,建立了一整套管邊控邊制度機制。
層層落實不打折扣。“大灣聯防所按照‘1125’模式運行,即由1名鄉鎮帶班領導坐鎮指揮,1名民警、2名專職聯防員進行值守,5大主體共同參與巡防,其中包括黨組織、聯防所、派出所、駐地部隊和黨員志愿者。”河口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縣公安局局長楊雷磊介紹,通過黨委把方向、政府總協調、軍隊當骨干、警方抓治理、民眾為基礎,治邊管邊工作形成合力。
調研組建議,要堅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總結推廣各地組織發動群眾參與維護邊境安全的經驗模式,推動完善群眾參與維護邊境安全的組織形式和制度化渠道,形成人人參與維護邊境安全的良好格局。
全國政協委員、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陳國慶表示,“黨組織要時刻發揮戰斗堡壘作用,進一步抓實落實‘五級書記’抓邊防責任。只有把黨的領導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各方面,自覺貫徹黨的主張,才能確保基層治理方向正確。”
在中國河口口岸聯檢大樓,一座水泥橋南北延伸,橫跨紅河支流南溪河,也橫跨了中越邊界。北端是中國河口口岸,南端則是越南老街口岸。河口邊檢站黨委書記、站長李凱表示,通過實體化運作國門黨建“一體化”大黨委,該站與駐地黨委政府、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海關等機關部門建立涉邊信息及時共享、涉邊問題迅速處置、守邊工作共同推進的工作機制,筑牢了人防、物防、技防的立體防控體系,為口岸經濟社會的發展持續凝聚新動能。
堅持人民至上——
自治法治德治相融 群眾幸福指數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作為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贏得群眾對黨的信任和擁護。
調研組了解到,云南認真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聚焦農村普法強基、化解矛盾、移風易俗、文明進步等基層治理的重難點問題開展院壩協商,推進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2023年,召開院壩協商會983場次、助力解決問題2809個,特別是一些跨縣(區)、州(市)、省域的治理難題通過協商得到較好解決。
在紅河州蒙自市碧色寨,蒙自市政協委員和機關干部圍繞碧色寨滇越鐵路文旅融合發展組織開展多次協商。依托滇越鐵路歷史文化、抗戰文化、商貿文化、民族風情建設的滇越鐵路歷史文化公園最終建成。
在邊境口岸城市,人口流動大,跨境人員多,滿足“一老一小”公共服務,滿足群眾多元服務需求是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必答題”。作為河口縣最大的居民區,河口鎮濱河社區(紫檀星苑)把提升業委會服務水平作為推進小區治理“切口”,通過引進更多的社會資源和力量,打通了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我們積極融合業委會成員、網格員、黨員先鋒、退休干部等‘紅色力量’,吸納新業態群體、熱心居民、社會力量、共建單位等志愿力量,建立聯系服務群眾的有力隊伍,增強服務效能。”河口鎮黨委書記劉小艷介紹,網格員、業委會通過線上線下收集群眾訴求,跟進解決,推動打造了“家門口的老年大學”“兒童之家”活動室等。
走進社區城市書房,書籍柜吸引了不少政協委員駐足瀏覽。在棋牌書畫室,經過社區書法課學習,居民留下了筆力遒勁的習作。城市書房內部還設有糾紛調解室、綠意茶水室……精準對接群眾的多元化需求,為小區業主增加共享空間,提升幸福指數。
“以前這里只有3家珠寶店,在商圈聯盟成立后,目前附近珠寶店數量達到15家,這是老百姓對我們治理成果的肯定和認可。”調研組走進文山州文山市開化街道炬隆萬商匯時看到,街區里餐飲、娛樂功能一應俱全,與社區相鄰,處處潔凈有序,聯盟公約立牌出現在街頭顯眼的位置。
說起這一變化,開化街道平安法治辦專干羅文的臉上露出了笑容。她介紹,改變發生于2020年11月。為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方式,文山市委政法委指導開化街道按照“共駐共建、共商共享、共治共贏”的原則,引導商戶組建炬隆萬商匯商圈治理聯盟委員會(以下簡稱“治理聯盟”)。截至目前,治理聯盟已吸納105戶企業商家加入,搭建起各方交流互動的重要平臺。2021年6月,開化街道平安驛站建成后,民警和治理聯盟外聘安保、商場安保三方力量呼應,組建商圈治理聯盟護衛隊,為全力打造平安商區提供了有力保障。
夜市攤主葉謂發告訴記者,他是第一批在炬隆橋頭擺攤的攤主。以前因為沒有固定攤位,亂擺亂放、噪聲投訴等問題很多。自從社區和炬隆商圈聯盟委員會一起協調成立沙壩夜市,規范了橋頭商販,大家有了固定攤位,環境衛生也得到了提升。“每晚還有商圈巡邏護衛隊巡邏,生意更好了!”一個個聯盟商戶,就像活躍的“和諧音符”,從單一的“政府管”變成“自己管”“共同管”,多元共治如春風,激活了基層治理的“一池春水”。
調研組從文山市人民法院了解到,文山州全州首個訴前委派調解中心、首個行政爭議多元調處中心在此落成。文山市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周開洪介紹,為全力推進訴源治理工作,該院逐步推進在村鎮設立訴訟服務站,在社區設立法官調解工作室。除了做好訴前調解,還送法進機關、進校園、進村寨,讓法律服務的觸角延伸到基層的神經末梢。經過不斷努力,文山市的大量糾紛得以化解在萌芽。
全國政協委員、紐思達律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魏青松表示,“自治意味著居民能夠參與到社區事務的管理和決策中,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這有助于增強居民的歸屬感和責任感。法治能夠確保社會活動的有序進行,為居民提供公平、公正的司法保障。德治則能夠引導邊境居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以共治力量不斷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使得基層治理更加全面、有效。為進一步做好基層自治法治德治相融,魏青松建議,在推動信息化建設方面加大投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好智慧社區、智慧法院等,提升基層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和效率,推動邊境地區治理現代化。
促進高質量發展——
努力實現邊民富、邊關美、邊境穩、邊防固
邊境興則邊疆穩,邊民富則邊防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入推進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加強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發展邊境旅游等產業,努力實現邊民富、邊關美、邊境穩、邊防固。”
調研組認為,云南各地應立足區位特征和資源特點,抓好項目和園區建設,不斷提升邊境地區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能力水平。輾轉多地過程中,一幅幅各族群眾攜手共富的高質量發展生動畫卷漸次展開。
河口鎮城郊村八條半村民小組位于河口鎮東北端,與越南老街省隔河相望,是名副其實的“抵邊村”,居住著漢、傣、苗等5個民族31戶人家。走進該村,綠樹蔥蘢,流水潺潺,明黃色的法式小洋樓整齊排開。城郊村黨總支書記林貴東介紹說:“偏遠落后的八條半小組已是過去,現在的八條半小組是現代化邊境幸福村。”
原來,半個多世紀前,八條半因橡膠林而興,逐步形成建制。后因橡膠價格下行,當地青壯年勞動力流失,發展一度受阻。2015年起,得益于美麗家園項目等多輪建設,八條半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有了極大改善,村居面貌一新。
有了“顏值”,八條半開始探路產業振興新方向。據了解,依托院壩協商,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八條半深挖生態旅游資源和米軌文化,著手建設“八條半·憶光年”鄉村旅游綜合體。
銅立柱上雕刻著滇越鐵路的建設和發展歷史,見證了八條半與滇越鐵路的融合共生。室外水上樂園、濱水休閑區、民族團結特色文化宣傳墻活力吸睛……林貴東介紹,八條半動員群眾參與旅游經濟,采取“黨組織+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與企業簽署運營協議,年接待游客15萬余人次,每年村集體經濟創收15萬元,村民就近務工人均月增收超2500元,實現了“足不出戶就業創業、經營山水增收致富”。
全國政協委員、鈺尼文化藝術傳承中心校長楊鈺尼感嘆,“應該充分利用社交媒體加大宣傳,提高旅游知名度和美譽度。”
全國政協委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湯濤建議,針對部分舊址,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修舊如舊,更能凸顯地方特色,提升游覽體驗。
回望家家戶戶門口黨旗飄揚,“小花園”“小菜園”整潔靚麗,庭院經濟在這里也有了基礎,不少村民在自家院壩銷售綠色蔬菜水果。林貴東介紹,依托小組活動陣地,八條半建設了鄉村電商超市,推動農產品“上行”和工業品“下行”,為群眾農產品銷售和購物帶來便利。今年5月份開啟的南溪河漂流項目進一步促進了群眾增收。
變化不只發生在八條半。在蒙自市新安所街道小紅寨村百年古樹石榴園內,一棵刻有“種植于1824年”的石榴樹仍枝繁葉茂。它位于蒙生石榴產銷專業合作社的生態綠色示范種植基地,合作社自2006年創辦以來,社員增長超千戶,助推石榴標準化種植面積快速增長,2023年線上線下產品銷售收入超4000萬元。合作社的健康發展,為全村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良好平臺,也讓村民的錢包越來越鼓。
在文山州硯山縣城郊,云南綠色鋁創新產業園里各種機械正忙碌作業,生產車間內熱火朝天,一車車裝滿鋁錠的卡車駛出園區發往全國各地。文山州依托綠色能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全力推動綠色鋁材一體化產業發展取得重大進展。產業園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產業園用工90%以上是云南省內人口,80%以上是文山州州內人口。明年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園區可實現工業環節銷售收入約1000億元,直接帶動1.8萬人就業,預計為國家創造稅收60億元。”
……
“只有經濟發展好了,生活越過越旺,人氣才能留住,邊疆才能牢牢守住。”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原常委盧希由衷說道。
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調研組組長徐令義注意到,邊境地區跨境婚姻家庭較為常見,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積極因素,但面對的問題往往具有潛在性、復雜性特點。如何減少隱患,在更大范圍內促進人心齊、生活美?徐令義建議,完善婚姻登記管理服務,保障婚姻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探索柔性措施助力跨境家庭的基本生活生產無憂,完善社會保障、法律保障覆蓋,助力邊民共富“不掉隊”。
筑牢人才根基——
干部“雙提升” 共治促多贏
基層社會治理成效如何,基層干部是關鍵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統籌考慮基層干部隊伍建設,逐步建立一支素質優良的專業化社區工作者隊伍。
云南省委社會工作部部長張曉鳴介紹,為選優配強村(社區)干部隊伍,全省全面推行村(社區)“兩委”成員交叉任職,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和村(居)民委員會主任“一肩挑”比例達98.71%。構建社區工作者“三崗十八級”崗位等級序列,實現待遇有保障、成長有通道。2024年省內共招聘4975名高校畢業生到村(社區)工作,進一步充實了基層治理力量。
此外,云南把鄉村人力資源開發擺在重要位置,大力實施村(社區)干部能力素質和學歷水平提升行動計劃(以下簡稱“雙提升”行動),對村(社區)干部進行有組織、系統性的教育培養,為云南培養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治理的鄉村本土人才。
云南開放大學承擔了“雙提升”行動的具體教育教學工作。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云南省委會主委、云南開放大學校長于干千表示,為覆蓋全省城鄉,學校精心選址實體教學基地、開設網絡課程,聘請行業大咖結合省內情況授課,旨在幫助學員學以致用。經過7年積累,全省村(社區)干部專科及以上學歷占比從項目實施前的9.2%升至42.46%。
作為首屆“雙提升”行動旅游管理專業的學員,楊官田社區黨總支書記、主任李兵感觸頗深。“當時村里農文旅融合發展遇到瓶頸,我便帶著問題報名上課了。”他回憶課程包括民宿管理、市場營銷等,既專業又貼合實際,自己邊學邊干,帶領群眾干部漸漸把空心村打造成了鄉村旅居示范村。“目前村里正在開展第二批246戶旅居房改造工程,估計今年村集體有30萬元的收入,相關企業收入70萬元。”聽到這個好消息,調研組成員的臉上也紛紛露出了笑容。
調研組表示,邊境地區面臨著復雜的治理環境,既需要熟悉政策法規、善于管理的黨政人才,也需要精通社區服務、能妥善處理基層事務的專業人才,還需要了解當地風土人情、具備良好溝通能力的本土人才。要加強基層黨務工作者隊伍建設;繼續組織實施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支持計劃等跨區域人才援助項目,引導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以邊境地區為重點開展服務。
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專職副主席陳星鶯建議,要充分利用跨地區資源,加強與發達地區的高等院校、職業技術學校等合作,由政府兜底,通過免費定向委培、開設特色課程等形式,加大對邊境地區各類社會工作本土人才的培養力度。其中,要注意加強醫護人員、農技人員和師資人員培養,通過一批批人才回鄉反哺基層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文山州廣南縣第四小學校長龔健梅認為,深化邊境地區基層治理,要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和基層治理有機結合,促進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治共樂。結合隨調研組在昆明市走訪云南起義博物館、云南陸軍講武堂的收獲,龔健梅表示,“如果孩子從小樹立了愛國護邊的責任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會更懂得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活,精神上也會更有歸屬感。建議中小學校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活動和課程,從小培養心手相牽、守望相助的情誼。”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全國政協機關紀檢監察組原組長戴均良聚焦基層宗教事務管理,建議加強基層宗教事務管理干部隊伍建設,壓實宗教團體教育管理職責任務,培養新時代宗教界人才,推動民族宗教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充分發揮宗教界代表人士示范作用,厚植愛國情懷,加強自我管理,以實際行動維護宗教和順,邊境安寧。
編輯:魯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