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民族宗教
貴州省打造互嵌式發展社區構筑各族群眾共有精神家園
小社區“嵌”出大團結黔西南貞豐縣豐茂街道珉城社區民族團結食堂用最接地氣的方式辦好民生“食”事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在貴州貴陽市觀山湖區金華園街道嘉瀾社區的活動室,數十位居民身著民族服飾,跟隨歡快的節奏翩翩起舞。
嘉瀾社區居住著漢、苗、土家、布依、侗等19個民族,是一個各民族互嵌式社區。“社區就是一個大家庭,各族居民在這里共同生活、共同學習、共同建設。”嘉瀾社區黨支部書記陳燕說,嘉瀾社區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通過構建文化、民生和治理互嵌三個體系,讓一個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和諧社區呈現在居民生活中。
嘉瀾社區是貴州打造互嵌式發展社區的生動縮影。近年來,貴州按照“創新優化政策設計破題、構建縱橫聯動模式解題、實施六項行動建設六共社區答題”的工作思路,探索實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互嵌式社區建設,推動全省在積極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創新好政策,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
“日子過得很幸福,謝謝黨中央的好政策和地方的好干部!”興義市栗坪社區的新市民彭啟學由衷地說。他是從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紫馬鄉龍頭村灣子組搬遷至此的。
栗坪社區是一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居住著漢、苗、布依、彝等16個民族。作為貴州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這里通過抓實基層黨建促思想融入、抓實基本公共服務促生活融入、抓實培訓和就業服務促生產融入、抓實公共文化服務促文化融入、抓實社區治理促服務(“五抓五促”)融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同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深度融合,引導社區群眾和諧相處,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念深入人心,共同構建起各族搬遷群眾的幸福新家園。
栗坪社區以“五抓五促”推進互嵌式社區建設的舉措,是貴州創新優化政策設計破題的重要基層探索。一方面,貴州制定印發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互嵌式示范社區建設工作方案;另一方面,為幫助基層社區解決好不知道抓什么、不知道怎樣抓的問題,編制了互嵌式示范社區建設項目清單,形成了7個項目30條建設清單,以項目化、清單化抓落實推動互嵌式示范社區建設見實效。
全方位嵌入,打造幸福和諧家園
就讀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羅甸縣邊陽二小二年級的吳佳寶,一家人幾年前從該縣鳳亭鄉搬來,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吳佳寶由奶奶帶著。
“奶奶可以負責小寶的日常生活,但沒法輔導作業。”吳佳寶的父親說,幸好有社區兒童之家,有老師輔導作業,還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社區的很多老人接孩子們放學后,送到我們兒童之家再去車間務工。我輔導孩子作業,陪孩子做游戲、唱兒歌、念古詩等,孩子們很開心,家長們也很放心!”邊陽鎮興陽家園富民社區兒童之家管理員陳通群說。
在富民社區,羅甸縣“斛城石榴紅”民族工作品牌格外響亮——就業服務中心創勤勞致富之家、建老年服務中心創老年康養之家、建兒童服務中心創未來人才之家、建衛生服務中心創全民健康之家、建綜合服務中心創便民服務之家活躍在居民中,推進各民族在空間、經濟、文化、社會和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民族團結幸福和諧家園鮮活而溫暖。
互嵌式社區建設是一項綜合性工程,需要多部門合力推進。為此,貴州加強統籌規劃,籌措項目經費,定期開展督促指導,確保互嵌式示范社區建設力量匯聚、取得實效。
辦好民生事,讓社區成為團結載體
六菜一湯加時令水果,一餐8元錢,部分特殊人群僅需3.3元。就餐人員有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企業員工、出租車司機、外賣小哥等,每天就餐人數突破500人。這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豐茂街道珉城社區民族團結食堂專門為當地群眾提供的優惠服務,用最接地氣的方式辦好民生“食”事。
“我們不僅為社區各族群眾提供美食,還積極宣傳黨的民族政策,讓民族團結食堂成為助推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載體。”珉城社區黨支部書記、主任朱洪秀說。
建設民族團結食堂,是貴州互嵌式社區建設中實施社會民生保障行動的重要舉措之一。自2022年以來,貴州點面結合,試點推進,發揮民族團結食堂在促進民族團結、鄉村治理、鄉風文明中的作用,有效激發了鄉村振興活力。
近年來,貴州通過實施六項行動(思想意識認同行動、理論武裝建設行動、基層治理服務行動、優秀文化傳承行動、社會民生保障行動、群眾交流走親行動),努力構建各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讓互嵌式社區成為貴州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模范省建設的“新引擎”。
編輯:魯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