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政協動態
從“有沒有”到“用不用”:產業化道路如何打通?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調研綜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支持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推動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10月20日至24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勇率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調研組,圍繞“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走進四川省成都、德陽、宜賓等地開展專題調研。同時,圍繞全國政協年度重點提案“如何破除‘三首一新’應用壁壘,加快發展生產力”走訪有關企業,了解一線情況,開展提案督辦,進一步深化有關研究成果。
5天3地,10多個點位,委員們在腳步丈量中尋找答案。
以需求促創新 小產品造出大乾坤
在地下停車場,室內衛星導航信號弱,用戶找停車位難、找出口通道難……這幾乎成了全國各大城市共同面對的問題,尤其對于全國汽車保有量第一的省會城市成都來說,更是一大難題。
一個好消息是,今年室內室外定位導航一體化在成都試點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其關鍵因素在于,“5G+北斗”在封閉空間精確導航技術方面的重大突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應用,已經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或許很多人不知道,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電源保障提供關鍵技術支持之一的,是一家叫成都宏明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宏明電子”)的企業。
調研組走進宏明電子的生產車間,看到一個個高壓復合介質電容器正在精密生產中。正是這個小小電容器,為北斗導航系統提供著能量保障。
要知道,這個元件曾經只能進口,不僅價格高,還隨時面臨斷供的風險。為了解決這個“卡脖子”的技術難題,作為電容器生產領域的專業企業,宏明電子堅持10余年攻關,克服重重困難,全面完成了研制任務。
從停車難,到電容器技術突破,表面看似毫無關聯的兩件事,層層剝開后卻可以得出一個共同結論:我國的企業主體創新始終圍繞環環相扣的社會與經濟需求。
“基于需求導向,自2019年以來,宏明電子研發投入復合增長率超30%,擁有授權專利1000余項,形成國際先進和國內領先成果200余項;擁有1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個國家‘863電子瓷料研發中心’、兩個國家級實驗中心、兩個院士工作站,擁有高可靠阻容元器件、宇航電子高可靠瓷介電容、3C精密零組件等6個省級技術研發平臺。”該企業負責人向調研組匯報時說。
調研組連連稱贊的同時,很關切地提問:這些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情況如何?
“為提高公司整體研發能力和成果轉化能力,突破關鍵技術難題和推進成果轉化,宏明電子主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打造多層級創新平臺,以創新平臺為載體促進產學研合作,大大提升了科研成果轉化率。”企業負責人回答道。
通過多輪深入交流,調研組得到了答案:以需求為導向,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完善需求導向、應用牽引、企業主體、產學研用有機結合的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可以更好地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現代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以需求為導向不斷進行技術突破的企業主體,宛如雨后春筍。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的發電玻璃制造工廠也是典型案例。2023年,這家企業斬獲“工業界奧斯卡”——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它瞄準的就是建筑自帶能源的綠色經濟發展需求。
在這里,一排排彩色的發電玻璃讓調研組成員眼前一亮。細看之下,玻璃“內藏乾坤”,里面整齊分布著密密麻麻的線。
“我們肉眼看是1條線,實際上是3條激光線。”該企業負責人介紹說,發電玻璃里有很多涂層,其中最重要的是碲化鎘涂層,這是將太陽能轉化成電能的最重要的吸光材料。依靠它,有光就有電。這條生產線最初的光電轉換效率只有12%,目前已可達到16%以上。1塊1.92平方米的發電玻璃的年發電量可達310度,這一數字目前還在持續攀升中。
“尺寸越大,工藝難度越大。”該企業負責人向調研組介紹說,2017年,世界第一片大面積(1.92平方米)碲化鎘發電玻璃在成都雙流的生產廠區下線。第一代發電玻璃是不透明的,第二代實現了彩色,第三代實現了圖案定制,第四代是大理石系列的,第五代實現了透光發電……目前碲化鎘發電玻璃已成功應用于國內多個項目,如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張家口市民中心、攀枝花石墨碳工業園、九寨溝黃龍高原機場等。
從實驗室走上生產線,從圖紙變成實景,碲化鎘發電玻璃的科技成果運用范圍越來越廣。
調研組認為,碲化鎘是從廢渣廢料里提取的,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一塊碲化鎘發電玻璃只需要20克碲化鎘,平均每年發電270度,能用至少50年。而每生產1度電,碲化鎘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僅有11克,這樣好的創新成果應該更好地推向市場。如何真正實現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完成走向市場的“最后一公里”,還需要進一步探索。特別是在企業不斷創新的過程中,政策推動也十分關鍵。如果說,企業關注的是社會與經濟發展需求,那么政策則要更直觀地抵達企業需求。
“三首一新”是產業科技創新成果的直接體現,關系到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等重點領域。為支持國內企業創新,實現首臺套的突破,政府用首臺(套)保險方式補貼企業。按照工信部文件要求,進入工信部《首臺套指導目錄》的產品“應保盡保、應賠盡賠”。
國內機械密封行業唯一一家A股上市公司——中密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有著大量技術創新和大批首臺(套)成果,促使其成為中國機械密封行業的龍頭企業,營收規模連續多年穩居國內第一、世界第四。
“《首臺套指導目錄》里已包含了中密控股生產的核電密封、干氣密封、盾構機密封等產品。”不過,中密控股企業負責人也坦言,在工業領域,雖然首臺(套)是裝備制造業實現高端突破的標志,但目前在后續市場中還面臨國外同類產品惡意降價,市場方不信任不認同等問題,還有很多痛點需要解決。
確實,如何沖破政策到市場應用的壁壘,仍需持續探索突破。調研組認為,對于首臺(套)進入初期市場,政策支持方面已經有了突破,后續還需要引導市場,鼓勵更多支持首臺(套)的市場應用,讓科研成果真正在市場有活力、有生命力。
以數智促效率 加速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德陽布局重大裝備產業,至今已逾60年。一大批國家級創新成果頻頻亮相:世界首臺500兆瓦沖擊式水輪機模型通過驗收、自主研制F級5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已有兩臺投入商業運行、全球首個海上風電海水無淡化直接制氫技術中試成功……這些都是持續加強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案例。
在這里,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情況如何?扛起建設高端裝備科技城的重大使命,德陽如何發力?調研組馬不停蹄地一路走一路看。
“這是我們向‘地球深部進軍’的寶貝。”10月22日,調研組走進位于四川省德陽市的四川宏華廣漢總裝調試中心,參觀印尼Star Energy 1500馬力地熱鉆機和1.2萬米深智鉆機總裝現場。從門前往里看,這里有3座“寶塔”。據四川宏華的工程師介紹說,這3座50多米高的機器,是該公司正在調試的石油鉆機,3臺機器將出口到印尼、中東地區。
談及企業在產學研用方面的探索和實踐,該企業負責人表示,東方宏華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科技創新作為支撐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通過與高校、院所聯合共同實施開展了相關產學研合作項目。通過合作,公司已形成多項科技成果,這些都是產學研用合作的成果。
當調研組問及還有哪些建議時,該企業負責人表示,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戰場”,承擔科技人才培育、技術進步的責任,希望政府在科技項目支持、人才項目支持、科技獎勵等方面能給予更多支持與傾斜。
走進另一家重型裝備企業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汽輪機”),更是讓調研組深切感受到“德陽造”這張名片的含金量。德陽不僅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突破,也孕育出一臺又一臺“大國重器”。東方電氣集團作為四川唯一的總部央企,其核心子企業東方汽輪機在燃氣輪機設計制造領域耕耘了58年。
燃氣輪機被譽為裝備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代表著全球頂尖的科研水平和尖端制造能力。但受技術封鎖影響,我國曾長時間在這個領域受制于人。2009年,為填補技術空白,東方汽輪機正式踏上自主研發重型燃氣輪機的征程,披荊斬棘,克服困難。以G50為例,花了14年時間研發制造,涉及的零部件達2萬余個,攻破難題上百個,其中核心部件透平葉片就是難點之一。
行走在國內首個葉片加工無人車間及首條黑燈生產線,調研組深刻地感受到“智改數轉”為制造業帶來的巨大變化。
“去年,東方汽輪機建成行業首個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搭建以工業互聯網平臺為底座的5G全連接數字化工廠,9個數字化車間、21條數字化生產線、1500余臺設備通過毫秒級數據實時采集和每秒百萬億次超算,實現了全域數據互聯互通。”該企業負責人自豪地介紹說,“今年7月,企業建成國內首個燃機智慧制造基地,是國內技術最先進、智慧化程度最高、產能最大的基地。以總配環節為例,數萬個精密部件都需要嚴格控制位置、角度和間隙,在以前,這些全靠人工完成。如今,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大大提升了機組裝配效率。以前一臺燃機裝配要75天,現在我們只需要30天。”
通過不斷摸索,東方汽輪機相繼攻克燃燒器制造、整機集成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36項,實現主機國產化率100%。就在今年,東方汽輪機自主燃機系列化取得重大突破,國內首臺15兆瓦重型燃氣輪機正式下線。相比G50的研制,G15的研發只用了5年。
數個突破的背后,同樣離不開強大的人才支撐。據了解,東方汽輪機設有院士(專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進4名院士(專家)、兩名博士后進站工作;同時與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沈陽鑄造研究所等多個國內外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建立了廣泛的技術交流和協作關系。
調研組發現,東方汽輪機發揮了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的作用,走出了一條科技領軍企業和“鏈主”企業牽頭實現重大產業創新的成功之路,值得借鑒與推廣。
以人才促轉型 強合作達成廣協同
走進位于宜賓四川東磁5G全連接工廠,在“5G+工業互聯網”的加持下,AGV自動搬運小車來往穿梭,機器人不斷揮舞機械臂,智能化、自動化、數字化生產倉儲一體化車間,讓這座工廠工業5G流量占到了全市的75%,成為“宜賓制造”向“宜賓智能”華麗轉身的先行者。
在一街之隔的英發德耀智能化生產車間,生產線上0.8秒就能下線一片新光伏電池片,光電轉換效率達26.7%,電池片日產能達990萬片,為宜賓持續壯大光伏產業“朋友圈”帶來很強的吸引力。
在不少人印象中還是傳統老工業城市的宜賓,高度依賴白酒、煤炭等傳統產業的宜賓,如今已經由“一白一黑”轉向“一藍一綠”,即數字經濟新藍海和綠色能源。
兩年來,圍繞硅料、拉棒、切片、電池片、光伏組件等完整產業鏈,宜賓先后集聚百億項目6個。其中,英發德耀、和光同程、四川高景等一批重大項目實現“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當年投產”。值得一提的是,英發、高景短短兩年內就成長為雙百億企業。
宜賓高速且高效實現經濟轉型發展的“密碼”是什么?調研組十分好奇。宜賓高新區相關負責人的回答是:宜賓高新區一直將科技創新擺在重要位置,組建科技創新局,先后與中山大學、浙江大學等科研院校協同合作,打造科創平臺和孵化器項目,加大對企業研發的支持力度。
其中一些值得關注的經驗與做法是:高新區與宜賓市技師學院共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按照“企業需求—學校培育—基地培養”模式,為宜賓市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提供與企業需求高度契合的實訓機會。目前,已有兩個光伏技能班和1個制造技能班的學生,500余名學生進入基地實訓,并與英發德耀、和光同程等企業緊密合作,有效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
產學研用“一條龍”給了宜賓更多的發展能量。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著力培育服務于科技型企業的技術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計劃成立宜賓晶硅光伏產業學院,推動宜賓市職業技術學校、宜賓工業學院等職業院校入園辦學,帶動輻射周邊院校,初步形成“1+1+N”的職業院校辦學集群。同時,大力推進實訓基地“學徒制”試點,實現技術技能動態更新,滿足企業對人才的精準需求,加快建設宜居宜業現代化的“科創高新、光伏新城”。
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是宜賓“以才育才,協同合作”鏈條中的另一種形式的表達。
“近年來,結合宜賓大力發展的新興產業,院士工作站聚焦先進動力與儲能電池、電池安全與熱管理、新能源大數據與碳排放、智慧能源與車網融合等方向,開展科學技術研究,為宜賓的新能源汽車與動力電池產業提供科技助力。”院士工作站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宜賓科教興城戰略支持下,工作站依托清華大學與成渝地區學校展開緊密人才合作,目前已從全球范圍內引進組建一支由院士領銜的,具備交叉學科創新科研能力和懂品牌、市場、營銷、投融資、運營管理的高質量人才隊伍,為宜賓集聚行業人才貢獻了力量。
5天3地,調研組一路走一路問,期間看到了地方在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方面的積極成果,但也發現企業仍然面臨一些困難,也還有一些問題尚待解決。
“在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過程中,企業面臨最大的難題是對于優秀人才需求的問題。”作為民營企業的四川英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盡管已經在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道路上作出了積極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但其負責人依舊坦言:“我們期待國家能從政策上加強企業優秀人才的供給。”
調研組還發現,在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方面還存在一些體制機制上的制約,如受自身科研能力、高校院所評價體系等因素影響,企業還難以有效主導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與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也不夠。
針對企業在政府采購、金融支持、人才引育等方面面臨的一些隱性壁壘以及公平獲取創新資源的機制還不完善等問題,調研組建議,需要在政策上給予更多支持與傾斜。同時,要從制度上進一步落實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大力培養龍頭型和高速成長型科技領軍企業,充分發揮“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深化科技領軍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這樣才真正有望打通一個產品從科研機構的實驗室到市場應用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實現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文/圖 本報記者 孫琳)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