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委員評論
以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認識和把握中國經濟形勢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的300多項重大改革舉措正在加快落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將持續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我國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優勢、工業門類齊全的配套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這為我們穩增長、促改革、防風險提供了充足底氣、奠定了堅實基礎
立足世界產業變革、科技革命與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契合點,我國正處于結構轉型的關鍵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增多。但要看到,中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的300多項重大改革舉措正在加快落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將持續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正在深入實施,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正在融合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將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持續推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同時,我國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優勢、工業門類齊全的配套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這為我們穩增長、促改革、防風險提供了充足底氣、奠定了堅實基礎。
明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一系列重大戰略任務、重大改革舉措、重大工程項目正在全面落地見效;同時,我們有充足的政策空間和豐富的政策儲備,精準調控、逆周期調節等工具不斷完善,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不斷提高,宏觀政策系統集成、精準發力,將有力支撐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既要正視困難,更要堅定信心。當前經濟運行出現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但遇到的困難是發展中的問題,是轉型中的煩惱,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克服的。這正是全面辯證長遠看待當前經濟形勢的方法論。
債務合理擴張有利于經濟發展。債務本身是中性的,要用辯證和發展的眼光看待政府債務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一方面,債務能夠增強財政政策靈活性,提升經濟逆周期調節能力。當前,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要求財政承擔更繁重的任務、發揮更積極的作用。除了基本政府職能支出之外,剛性支出還包括社保、醫療衛生、教育、就業等民生類支出和基建、科技等經濟建設類支出。尤其是在經濟下行期,稅收收入通常會隨經濟增長放緩而下降,政府通過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稅收政策來應對經濟變化的空間有限。此時,債務能夠充實財政資源,在保證必要財政支出強度的基礎上,通過公共投資、消費補貼、社會福利支出等方式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確保政府能夠根據經濟形勢靈活調整財政政策。
另一方面,債務能夠有效激發社會投資與消費,促進經濟增長。適當舉債對經濟有益。當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約經濟發展的核心矛盾時,債務能夠為政府提供資金支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提供、社會福利保障、促進消費等,擴大有效需求、帶動就業,進而推動經濟回升。
我國政府還有較大舉債空間。只要不是長期過度舉債,債務本身不是問題,關鍵取決于能否用于生產性目的并形成有效資產,直接或間接地創造出足夠多的收益來還本付息。債務空間上限沒有一個固定值,其規模需要綜合考量經濟增長率、資產規模、綜合財力、財政支出結構、債務成本、債務期限結構、利率環境、通貨膨脹率等經濟、財政和市場因素。債務規模不可能無限擴張,人們經常用負債率、債務率、債務付息率、償債率等指標來衡量債務空間的臨界點。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政府舉債空間大,風險可控。我國地方政府債務不同于歐美國家赤字“消耗性”特征,即其赤字主要用于行政消耗、應對選舉、回應公眾福利訴求以及刺激消費需求,我國債務具有“建設性”和“生產性”特質,主要用于資本性支出,建設了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項目,很多資產正在產生持續性收益。
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信心和動力支撐。長期以來,民營經濟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成為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近期一系列逆周期調節的增量政策組合聚焦發力、協同發力、持續發力,各類積極因素和有利條件快速累積,特別是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將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更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充分激發民營企業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聚焦完善涉企法律體系。只有銘刻在人們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進入征求意見階段的民營經濟促進法的立法,將從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實下來。正在修訂的招標投標法,著力破解地方保護,促進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正在修訂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促進機關、事業單位、大型企業及時支付中小企業賬款。對涉及不平等對待企業的法律法規政策,加快清理進度,破除妨礙企業公平競爭的制度壁壘。
聚焦規范涉企執法監管行為。固守底線是確保公平公正執法的基礎,也是維護企業合法權益的基石。“兩個不能”是底線,即不能違規異地執法和趨利執法,不能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要讓底線成為“帶電高壓線”,以此形成有力震懾,促使全體執法人員進一步增強規范涉企執法、監管行為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要采取包容審慎監管和柔性執法方式,防范選擇性執法、趨利性執法、“越界捕撈式”執法。
聚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穩經濟的關鍵是穩企業,幫扶企業就是為經濟恢復向好態勢積蓄力量。營商環境之優,其硬核在于服務之優。要主動為企業送政策、送技術、送服務,用心用情用力推動解決急難愁盼問題。讓法治成為營商環境的最硬內核,開門立法更是一堂生動的法治課,著力激勵民營企業家提振信心、把準重心、干字當頭,凝聚“想在一起”的共識,激發“干在一起”的動力,不斷推動以高水平法治保障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宏觀政策空間仍然較足。近期,黨中央緊扣經濟社會發展和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問題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體現出鮮明的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這些增量政策堅持長短結合,強化協同創新,強調統籌協調和系統集成,既重視發力解決當下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更重視解決經濟中長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一方面要把握好政策實施的時度效,另一方面應結合謀劃明年經濟工作,研究儲備一批提振信心、改善預期、推動經濟回升向好的政策舉措,并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適時推出,進一步夯實高質量發展和經濟平穩運行的基礎。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企業財務管理協會會長、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
編輯:魯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