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民族宗教
中國佛教協會2024年人間佛教思想建設研討會在天津舉辦
人民政協網天津11月27日電(記者 奚冬琪)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梳理佛教建筑中國化的特色與源流,探索中國佛教建筑的現代轉型,系統推進新時代佛教中國化走深走實,11月23日,由中國佛教協會主辦,天津市佛教協會、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承辦,中國佛教協會人間佛教思想研究基地協辦的2024年人間佛教思想建設研討會在天津舉辦。會議以“人間佛教視域中的中國佛教建筑”為主題,來自全國各地的20余位專家學者和佛教界代表出席會議并圍繞會議主題進行了研討交流。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人間佛教思想研究基地主任怡藏出席會議開幕式并講話。他強調,中國佛教建筑的形成和發展是佛教傳入中國以來與中華文化水乳交融的智慧結晶,展現了中國佛教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表征。佛教界要進一步發掘佛教建筑中國化進程中的精神內涵、文化特質和當代價值,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深入闡釋佛教建筑在新時代佛教中國化實踐中的重要價值和意義。
天津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郭慶在致辭中表示,此次研討會的召開是佛教界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今年正值天津市佛教協會成立70周年,弘一法師、倓虛法師、趙樸初先生均與天津佛教因緣深厚,此次研討會的召開對佛教中國化天津實踐具有推動意義。深入探究我國佛教建筑中國化歷史的真實記載,深入闡釋中國佛教建筑中蘊涵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征,有助于為系統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貢獻積極力量。
天津市佛教協會會長達云在致辭中表示,佛教建筑作為佛教文化的直接物質載體,既對傳承和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重要意義,也對弘揚人間佛教思想發揮著積極作用。
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浙江省佛教協會會長光泉作了題為《佛教中國化視域下的寺院建筑發展與現代轉型》的發言。提出應基于傳統與現代的辯證關系,在傳統與現代、國際與地域之間尋求平衡,將現代設計理念與本土獨特景觀及文化相融合,以創造出符合新時代的佛教建筑。
北京大學教授方擁結合自身多年的研究心得與實踐經驗,以泉州開元寺、新加坡雙林寺等實例,分享了其對于佛教建筑與傳統文化的思考。
北京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楊昌鳴分析了全國多個寺院的建筑案例,認為寺院建筑無論是在總體布局還是單體造型方面,應在中國寺院傳統建筑風格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為佛教傳承創造有利條件。
研討會期間,與會代表圍繞“中國佛教建筑特色與源流、中國佛教建筑與亞洲建筑藝術、中國佛教建筑與佛教中國化、中國佛教建筑的現代發展”等議題作了論文發表。大家一致認為,中國佛教建筑是中華優秀傳統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佛教中國化的典型代表,為推動佛教中國化、促進中國佛教健康傳承,發揮了重要的場所保障和文化引領作用。佛教界應梳理佛教建筑中國化的特色與源流,積極探索中國佛教建筑的新時代實踐,豐富人間佛教思想的時代內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佛教界自我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規范化水平,系統推進佛教中國化走深走實,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佛教界的智慧與力量。
閉幕式上,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圣凱作會議總結。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盧潯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向天津市佛教協會贈送《中國佛教》(中英文卷)、《人間佛教思想文庫》等圖書。
編輯: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