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理響中國·講好中國式商量故事網絡主題采訪活動>青島
“一頓熱乎飯”的“幸福味”
——青島市市北區政協積極助力解決老年人用餐難題
人民政協網青島11月28日電 (記者 劉乙潼 李木元 宋寶剛 位林惠 馬嘉悅 袁世鼎 滿達呼 劉冠雄)11月22日中午11:40,青島市市北區寧夏路街道仲家洼社區助老食堂進出的人絡繹不絕,來自周邊社區的老人們陸續來到食堂用餐或購餐。
80多歲的孫還奶奶家住仲家洼社區,每天都會按時到食堂用餐。只見她熟練地在打飯窗口點了粉絲拌油菜、鍋包肉、一只雞腿和二兩米飯,坐在大廳靠邊的座位上,一邊用餐一邊和其他老人聊起了家常。
當日,記者來到仲家洼社區助老食堂,了解市北區政協助力解決老年人用餐難題的情況。
看到記者前來,孫還奶奶直爽地說:“食堂就在家門口,走幾分鐘就到。關鍵這里的飯菜干凈、衛生,還便宜,我在這兒吃一頓午飯也就花一塊錢,你們可得好好報道一下!”
我國人口老齡化在不斷加速,青島同樣如此。截至2023年底,青島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達到了23.8%。與此同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成為了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其中用餐是最常見的“老”問題之一。
如今,助老食堂的“一頓熱乎飯”,不僅讓老人們吃出了“幸福味”,還提高了老年人的養老幸福指數。
青島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副處長范寶東表示,近年來,青島市政府聚焦老年人“一餐熱飯”問題,積極穩妥、因地制宜地推出覆蓋城鄉的多種養老助餐模式,助老食堂就是最常見、也最受老年人歡迎的助餐模式。
這一模式成功推廣的背后,離不開市政協委員的積極建言獻策。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島即墨翰林職業培訓學校校長李德學便是典型代表。
“怎么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吃得好、吃得健康是基礎。”李德學表示,經過調查發現,老人午飯大多都是簡單湊合。一是家里就兩位老人,吃得少,湊合湊合算了,營養均衡得不到保證;二是高齡、獨居、殘疾的老人,自己動手不便,饑一頓飽一頓,影響健康;三是子女都有工作,沒有充裕的時間來給老人做飯,午飯便成了兒女們心理的一種負擔。
“為進一步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今年青島市兩會期間,我提交了《關于在全市范圍內推廣設立長者食堂的提案》,建議效仿其他地市在全市范圍內推廣設立長者食堂,并在試點前做好入戶調查,摸清困難、留守、空巢老人數量和用餐意愿習慣,結合實際開展工作。” 李德學表示。
小餐盤連著大民生。令李德學欣慰的是,自己的這件提案得到了青島市政協領導的高度重視,并被評為重點提案。
“第一時間,我們提案委便組織了承辦部門青島市民政局與李德學委員現場溝通協商、現場‘辦案’,切實推動了提案辦理工作見實見效。”青島市政協提案委員會主任張永友介紹,今年3月份以來,青島市所有轄區助老食堂建設在市民政局的大力推動下有了長足的進步。
“在打造老年人的‘幸福餐桌’方面,我們在前期做了不少工作,而李德學委員的提案對于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加快助老食堂推廣發揮了積極作用。”范寶東介紹說,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助老餐廳1392家,惠及老人28.6萬人,累計服務老年人已經達到1600多萬人次。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青島市政府聚焦解決老年人“一餐熱飯”問題,通過建設施、給補貼、優管理、強服務四項舉措,增加安全可靠、經濟實惠、營養健康的助餐服務供給,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多種多樣的助餐模式。
“一是從設施布局入手,以鎮街的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社區的養老服務站為主體,構建覆蓋城鄉方便可及的進餐入網。二是從政策引導入手,針對65歲及以上老年人,市級出臺了每人每天補助3元的政策,各區市結合各自情況,在市級政策基礎上疊加1-3元優惠,通過這種方式提升老年人的購餐用餐消費意愿。三是從便捷程度入手,通過老年助餐結算系統,只需刷臉或刷社保卡即可直接支付。同時,針對失能老人出門不便的情況,還提供網上點餐服務,實現了送餐上門。”范寶東表示,這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舉措,就是為了打造“暖心暖胃、好吃不貴”的老年助餐服務金字招牌,穩穩托起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從老人們的熱情程度來看,助老食堂不僅僅是一個就餐的場所,還讓他們有了重新融入社會群體的歸屬感。”李德學表示,老人們在就餐的時候可以相互交流熟悉,群體心理還會讓就餐的老人產生依存關系,形成互幫互助的鄰里關系,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和諧社會的構建功能。
范寶東介紹,下一步,青島市民政局將繼續把具備助餐功能的養老服務站建設列為市辦實事任務,聚焦老年助餐服務設施網絡中的空白,綜合考慮轄區內老年人口規模、助餐服務需求、服務半徑等因素,增加老年助餐服務設施配置,優化功能布局,擴大老年助餐服務覆蓋面。
“市政協將組織委員繼續跟蹤調研,持續建言獻策,讓老年人助餐模式更加豐富、更加完善、更加富有溫情,讓‘一頓熱乎飯’溫暖更多老人的心。”張永友表示。
編輯:魯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