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民族宗教
普洱寧洱:回信乘風至 團結花盛開
方財兵給孩子們講述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的故事。
冬季的普洱風和日麗。兩個多月前,習近平總書記給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寄予深切關懷和殷切期望,如同和煦的風拂過普洱的山川田野,給這片土地帶來溫暖和希望。如今,在回信精神鼓舞下,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普洱越開越絢麗。
1951年元旦,300多位少數民族土司、頭人、代表等莊嚴立下同心同德跟黨走的誓言,各族代表在誓詞碑上簽名。當年的剽牛盟誓在今天有什么現實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給出了鏗鏘有力的答案:“希望你們發揚先輩光榮傳統,更好續寫誓詞碑故事,讓民族團結的佳話代代相傳。”
“我的父親方有富是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建碑的見證者之一。他經常和我說,在誓詞碑上莊嚴地刻下自己的名字,是他這輩子最驕傲、最光榮的事。”在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民族團結園里,前來瞻仰民族團結誓詞碑的黨員干部、學生、游客絡繹不絕,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的發起人之一、今年54歲的哈尼族漢子方財兵正在為大家介紹這座被譽為“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的民族團結誓詞碑。
在方財兵的印象里,那些年父親經常走進村寨,坐在火塘邊給各族群眾講述民族團結故事,帶頭踐行民族團結誓言,帶領群眾團結致富。如今,方財兵從父親手中接過接力棒,成為民族團結誓詞碑的義務講解員。方財兵說:“民族團結誓詞碑是各族兒女一心跟黨走的歷史見證,我們一直生活在一個團結溫暖的大家庭里,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齊心協力抓產業,同心同德謀發展,各民族團結互幫互助,大家日子會越過越好。”
“48個名字,代代相傳的誓言。”方財兵說,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更加激勵他繼續深入村寨、社區、學校,把誓詞碑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把民族團結優良傳統世世代代傳下去。
千百年來,普洱先民牽著馬隊,載著普洱茶,踏出了一條悠遠綿長的“茶馬古道”,一代代茶商更是將普洱茶和中華文化帶到各地。悠悠古道,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歷史,生動體現了中華民族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說,“各族人民都要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牢記心間、融入血液,共守祖國疆土、共建美好家園,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越開越絢爛。”如何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讓各族群眾看到、聽到、感受到寧洱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底蘊?寧洱縣政協黨組書記、主席翟艷波介紹,寧洱縣精心打造了以縣城民族團結園為中心和以鄉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為節點的兩條教育實踐環線,融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元素、民族特色文化標識,蘊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此外,還將有一批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文化精品,如以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故事為原型的大型花燈歌舞劇《盟誓》、情景花燈歌舞《世紀之盟》、連環畫《豐碑上的誓言》、紀實書籍《紅色誓約》、民族團結主題歌《燃燒的火炬》植入各類文化活動中。
作為承載團結故事的歷史見證,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所在的民族團結園一直是當地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重要園地。如今,隨著誓詞碑的影響力輻射到省內外和周邊國家,景邁山云海、那柯里特色小鎮、困鹿山古茶園等地也成為網紅打卡點。普洱文旅部門負責人表示,當地將持續深入挖掘民族團結誓詞碑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推動文旅融合,帶動邊疆產業發展,讓游客在品味茶香、咖香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
收到回信后,普洱市政協也迅速掀起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熱潮,通過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黨組(擴大)會議、主席會議、常委會會議等專題學習重要回信精神,市政協主席班子成員深入社區、農村、企業、學校等開展宣講,還召開了全市各級政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座談會。同時,普洱市政協把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同“雙推(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面推行國家統編教材)”協商活動結合起來,運用院壩協商、“書香政協”等特色履職平臺,在全市政協開展“雙推”典型示范工作,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不久前,普洱市政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委員工作室推進會在寧洱縣召開,對全市政協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委員工作室工作再安排、再推進。“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一項一項抓落實,才能不負諄諄囑托,回應殷殷關切。”普洱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陸平表示,要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致力于將委員工作室打造成聯系群眾的溫暖橋梁、引領思想的前沿陣地、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凝聚各方共識的關鍵平臺、委員相互學習交流的知識園地、推動地方發展的智慧智庫。
回信給出答案,回信喚起初心,回信指明方向。地處西南邊陲的普洱,群山連綿,茶樹層疊,云海舒卷,風光美不勝收。與美景交相輝映的,是普洱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將回信里的囑托轉化為責任,把念茲在茲的深情淬煉成力量的熱血和擔當。(呂金平 徐寧)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