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愿得云帆三千尺 勇立潮頭續遠航——從AI智能體集群建設看浙人醫高質量發展
2024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智能體作為人工智能應用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也成為浙江省人民醫院數字化建設2.0階段的重要抓手。
12月22日,在2024健康中國數字建設大會暨浙江省人民醫院建設發展大會上,浙江省人民醫院發布了創新應用的10個AI智能體項目,該院黨委書記洪朝陽表示,從數字化到智能化,醫院從LLM大模型(大語言模型)出發,初步實現Al智能體1.0版集群發展和創新應用,破解管理、醫療、服務領域的實際難題,進一步推動了醫院高質量發展,也為浙江省省域衛生健康現代化走在前列推波助力。
多模態交互,讓醫生更“超人”
病歷記錄是醫療活動中的重要環節。《全面提升醫療質量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中,“提升病歷內涵質量”是五個專項行動之一,也是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然而,病歷書寫規則多,時效性要求高,臨床醫生在繁重的診療活動中往往感到疲憊與壓力。
浙江省人民醫院創新應用的“醫療文本自動生成全流程精細化管理智能體”,貫穿患者就診全流程的醫療文本記錄,基于噪聲抑制與清晰化智能處理技術、醫療領域語義理解模塊及大模型的自動生成病歷技術、知識增強的檢索與生成機制等AI技術,具有多模態識別能力,通過整合不同模態的數據(文本、語音、圖像、視頻等),提供更準確、更豐富的信息分析和處理能力,輔助醫療文本自動生成,幫助醫生精準、高效地書寫病歷并自動完成校驗,如輔助自動生成入院及首次病程記錄、手術記錄等。
浙江省人民醫院醫務部副主任丁麗萍介紹,截至目前,AI智能體的文本自動生成時間為35秒,要點提取準確性93.5%,生成準確率92.5%。下一步將拓展使用范圍至查房記錄、搶救記錄、交接班記錄輔助書寫等全診療流程,探索基于循證醫學的醫療質量管理。
對于眼科醫生而言,眼底視網膜手術需要在手術顯微鏡下進行長時間的細微操作,手術時間長、壓力大。
“高精度柔性眼科機器人及遠程手術平臺”基于人工智能技術、5G網絡傳輸技術、3D顯示手術影像技術和高運動精度機器人技術。其中眼科手術機器人依托自主開發的控制算法設計,有效濾除手部抖動,極大地幫助醫生突破人手先天存在約100微米的無法克服的生理抖動的極限,實現國際領先的3微米運動精度、15毫秒實時響應,成為精準眼科手術的新標桿。
2023年7月,浙江省人民醫院眼科中心主任沈麗君團隊利用該平臺完成了眼底黃斑出血的視網膜下溶栓手術;2024年5月,完成臨床5G顯微眼科遠程指導手術。
全場景滲透,讓醫院更“智慧”
2022年國家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國考”)結果,浙江省人民醫院排名第25,比前一年躍升15名。在葛明華看來,這一進步與數字化成果密不可分,“近幾年來,醫院積極搶占人工智能等新賽道,加速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先后推出5批50個數字醫療項目,其中第五批為AI智能體集群,為醫院臨床、教學、科研、管理等全面賦能。”
四級手術量指標直接反映了醫院的綜合實力,2023年,浙江省人民醫院四級手術量大幅增長。為了提升手術室運行效率,改善手術服務質量,“手術全流程精準管理分析預測智能體”應運而生,在確保醫療數據安全的前提下,計劃實現三大方向的功能:手術患者住院全流程周轉效率評估及分析、病歷文書貫穿式校檢、臨床能力評定,目前已經初步交付前兩個功能。
浙江省人民醫院醫務部主任黃海軍介紹,該智能體可在多場景下應用,如根據特定醫生特定手術的時長數據集,監控當天該醫生實施該手術的時間,若明顯超過前期設定的安全范圍,則及時上報發送預警信息;如根據既往手術的節點時間,建立運行效率數據集,分析既往手術室是否高效使用,找出導致運行效率下降的環節。未來的場景還可以延伸至手術患者的入院—術前等待時間、病區的床位使用情況、大型儀器設備的運行效率等,醫院可以更加精準收治擇期手術患者和預約手術時間,進一步提高醫療效率。
當前,大型公立醫院的靜脈用藥調配中心普遍存在軟件和硬件迭代落后,智能化、自動化程度不高;流程復雜、環節眾多,差錯率高;人員多且流動大,高精尖人才不足,人力成本高居不下等問題。“一體自動化靜配中心管理智能體”的創新應用,讓浙江省人民醫院率先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并完成了專利申請及技術轉化。
走進浙江省人民醫院靜配中心,可以看到一套隨時運作的智能一體化設備,智能溶媒一體庫、嵌入式全自動貼簽機、全自動針劑擺藥系統、自動出筐系統、自動收筐系統、AI視覺智能自檢系統、異常/正常分流系統,七大場景全流程無縫銜接,實現藥品調劑、排藥復核、入倉復核、成品分揀的無人作業。“我們全天候全時段保障臨床的用藥需求,同時實現藥品全流程追溯、藥品批號及效期的閉環管理,人力成本節約25%,藥品破損率降低80%,差錯率降低80%。”浙江省人民醫院藥學部主任黃萍說。
跨時空協同,讓患者見“未來”
從最初對醫院業務流程進行信息化變革,到現在人工智能應用滲透到醫院運行的全方面,在浙江省人民醫院信息分管領導、黨委副書記何曉波看來,不論是開創“四專”模式,還是秉持“多快好省”的創新原則,都是為了完善以人為本的全民全程數字健康服務模式,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在ICU重癥患者膿毒癥占死亡率的30%-50%,早期識別有利于降低死亡率。“膿毒癥多模態早期預警智能體”將模型和醫療數據實時整合,搭建起膿毒癥風險預警平臺,實現了重癥監護病房膿毒癥提前24小時預警。今年7月1日上線至11月底,系統已篩查2000人次,靈敏性達到94%,特異性達到80%-85%,總體準確率80%以上,大大改善重癥膿毒癥患者的預后。“在重癥病房運行成熟后,將針對急診和普通病房數據特征開發版本,實現全院全維度的預警平臺構建。”浙江省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副主任李茜說。
“全程全域CBT患者病情告知及就診全流程服務智能體”是針對多環節脫落點導致漏診漏治的患者,如已有檢查異常或風險信號未就診、已有檢查異常未回診或未至對應科室就診、不理解/不接受治療方案、依從性不高治療中斷等情況的患者進行智能篩查并干預。浙江省人民醫院門診部主任袁方介紹,針對心腦血管和腫瘤等高發疾病。目前已篩查患者126萬,篩出2.1萬人,納入管理召回人數6104人,準確率95%。
在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速發展的背景下,高質量的老年醫療服務是健康支撐體系的重要環節。
12月2日,以“睿思(RAISE)”命名的“阿爾茨海默病全域全程管理智能體”上線,這是一個基于人工智能和多元數據的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篩查平臺,通過風險因素(飲食、鍛煉習慣、病史等),主觀綜合評估(語言功能、生活能力等),客觀認知評估(注意力、語言復述等)、客觀情緒評估(抑郁情緒、表情分類等)四個維度分析進行篩查。
“睿思可以賦能基層社區大規模篩查和服務能力,實現定點定向引流,及時干預和管理,延緩高危患者的發病率和發展速度。”浙江省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廖崢孌表示,已在杭州玉公橋、老房地等社區進行推廣,下一步將在更多門診、體檢中心、社區等全域推廣。
愿得云帆三千尺,勇立潮頭續遠航。站在建院4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站在集團化發展的全新起點上,浙江省人民醫院將深化改革、揚帆領航,進一步滿足新時代群眾對高質量健康服務的新需求。(徐融)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