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軍事歷史
抗戰時期的中共湖北遠安地下黨組織
抗日名將何基灃
全面抗戰爆發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共湖北省委遠安地方組織領導遠安人民積極開展抗日救亡群眾活動,組織各種抗日救亡團體,宣傳貫徹黨中央全面抗戰的方針和路線,激發群眾的抗日熱情,廣泛團結各界愛國民主人士,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遠安黨組織的恢復和發展
1938年春,中共湖北省委派人到遠安開辦農村合作事業辦事處,一面開展抗戰抗日救亡活動,一面積極準備恢復和重新建立黨的組織。10月底,中共荊當遠中心區委成立。1939年2月,荊當遠中心區委升格成立為荊當遠中心縣委,曾志任縣委書記,劉真任宣傳部長,李平等為委員,由劉真負責領導遠安黨組織的重建工作。
李平、史維漢在遠安按上級黨組織的指示,利用各種機會和辦法進行抗日宣傳活動,并正式成立了中共遠安縣特別支部委員會(簡稱“特支”),李平任書記,史維漢為組織委員。遠安特支的主要任務是發展黨組織、對群眾進行黨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宣傳、對農民和學生進行革命教育、在積極分子中發展黨員、準備武裝斗爭。李平、史維漢一面在縣城舉辦夜校,對群眾進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宣傳,一面發展中共黨員,壯大黨的組織。在他們的努力下,遠安抗日宣傳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到1939年春,黨員人數發展到11人。
1939年5月初,根據荊當遠中心縣委指示,遠安特別支部改為“中共遠安縣特別區委”,李平、史維漢為正、副書記,張代瑾為區委委員。1940年春,李平、史維漢調往中共鄂豫邊區黨委黨校工作,張代瑾、王崇林相繼接任遠安特別區委書記,繼續推進抗日救亡工作,直至抗戰勝利。
組建民眾教育館和孩子宣傳隊
1938年,主持“農村合作事業辦事處”的共產黨員李平、史維漢等,為組織廣大青年讀報、討論時事、商討抗日救國大計,培養積極分子,在遠安城關中街辦起了兩個小閱覽室,室內陳列有共產黨人出版的各類進步書刊和有關抗日宣傳的小冊子,供熱血青年和進步人士閱讀,還教唱《義勇軍進行曲》《打回老家去》《到敵人后方去》等進步歌曲。10月,劉真、李平、史維漢等人征得國民黨遠安縣政府同意,將縣通俗教育講演所改為民眾教育館,安排地下黨員張代瑾到民眾教育館工作。李平等人還將“農村合作事業辦事處”的圖書室搬進了民眾教育館。
1938年12月,中共湖北省委宜昌地下組織領導的“宜昌移動演劇第一隊”在遠安各地巡回演出兩個月,受到李平、史維漢等的熱情接待。演劇隊聯系遠安當地實際就地取材,不但增添了宣傳演出的內容,更使中國共產黨抗日救亡的主張在遠安產生了巨大影響。應群眾的要求,李平等人又相繼建立了“抗戰青年服務團”和“抗日救亡孩子宣傳隊”。李平帶領“抗戰青年服務團”和“抗日救亡孩子宣傳隊”深入遠安各地宣傳演出,向群眾進行抗日救亡宣傳,激發群眾的抗日熱情,為前方抗日將士募捐物資。1941年10月,在中共湖北省委遠安縣地下組織的協調配合下,縣抗日動員委員會發動開展了“一元捐獻、支援抗日”活動,全縣廣大民眾紛紛參與捐獻,抗戰宣傳的烽火燃遍了整個遠安。
受其影響,在中共黨組織的領導下,遠安全縣的初小、初中、短師(簡師)和鄉中心學校,都先后成立了“兒童劇團”“兒童歌詠隊”和“演講隊”。許多進步教師結合當地實際編寫了大量的、具有說服力的演講稿,組織演講隊員們背誦演講。各種群眾組織利用集會、廟會、節日等場合,大張旗鼓地向社會各階層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動員青年積極參加抗戰。1940年4月,隨著國內形勢的變化,張代瑾繼續領導抗日救亡宣傳工作。張代瑾利用廟會和各種集會的場合,大張旗鼓地向社會各階層人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同時,繼續組織宣傳隊到全縣國民小學、集鎮街頭、交通要道進行抗日宣傳活動。張代瑾還在主辦的《生活在遠安》油印刊物上,撰寫文章,持續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極大地鼓舞了群眾的抗日熱情。
湖北省保安五團一營中的中共地下黨支部
1938年10月下旬,國民黨湖北省政府將國民黨湖北省保安第五團第一營300余人派駐遠安。營長楊雄飛等為中共地下黨員。時任荊當遠中心縣委宣傳部長的劉真和楊雄飛單線聯系,并派去兩名干部協助楊做該營的思想工作,啟發官兵的愛國熱情和樹立抗戰必勝的信心。當時,國民黨遠安縣政府認定遠安縣農村合作事業辦事處的李平是中共黨員,請求楊雄飛對李平采取限制措施。楊雄飛根據劉真的指示,推說沒有省保安司令部和團部的命令,地方行政事務不便插手。不久,楊雄飛根據劉真的建議,把部隊帶到宜昌、當陽交界處的黑土坡,消滅了盤踞在當地的一股土匪。后來,楊除了在軍營中發展一個醫官和一個連長為共產黨員外,還在士兵中發展了多名黨員。
一七九師中的中共地下黨組織不斷壯大
1940年10月至1945年8月,抗日名將何基灃率七十七軍一七九師駐防遠安、當陽一帶,擔負荊(門)、當(陽)、南(漳)、遠(安)一線對日作戰防御。同時來遠安的還有原八路軍西安辦事處派進該軍的地下黨員馮洪國、邱靜山等人。他們通過慎重考察、細致工作,在一七九師中秘密發展中共黨員20余人。其間,何基灃支持馮洪國、邱靜山等人的工作,重用黨組織推薦的人員,教育官兵與新四軍通力合作、互通情報,一致抗日。
當時,中共的許多干部、黨員使用七十七軍、一七九師的證件開展抗日救亡工作。同時,何基灃堅定執行中共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抵制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陰謀,每當接到蔣介石要與新四軍搞“摩擦”的命令時,何基灃總是做到“及時通報,避免接觸”。新四軍幫助其在敵后救治傷員、護送軍用物資通過防區,何基灃還秘密支援新四軍經費和槍支彈藥,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在共產黨人受到國民黨特務的迫害時,何基灃也立即挺身而出,給予保護。何基灃率部駐防期間,和新四軍聯合作戰,多次打退日軍的進犯,該部隊中的中共黨員更是發揮了黨的戰斗堡壘作用。
正因為抗日部隊內有共產黨員的支撐,外有新四軍及遠安民眾的積極配合,何基灃所率部隊在遠安駐防六年,日軍始終沒能突破這道防線。后來,一七九師地下黨組織被叛徒出賣,面臨遭嚴重破壞的危險。何基灃立即把這一消息報告中共黨組織,并親自布置已暴露身份的地下黨員撤退,無一人被捕。
共產黨人掌握一七九師搜索隊
何基灃率部到遠安駐防后不久,國民黨當局下令在第五戰區的各師成立搜索隊,用于武裝偵察。何基灃向荊當遠中心縣委建議,將一七九師搜索隊交由中共襄西黨組織組建。中心縣委根據豫鄂邊區黨委的批示,決定一七九師搜索隊由荊當遠中心縣委親自挑選人員組成,由何基灃直接領導,由中共豫鄂邊區黨委特派周正擔任隊長。
搜索隊成立后,隊員多為荊當遠中心縣委選送的黨員和進步青年,由一七九師提供武器彈藥和通訊設備。在共產黨人的領導下,搜索隊發展很快,最后發展成加強連編制,有300余人。隨后,搜索隊奉命開赴襄河以東地區活動。其間,何基灃通過搜索隊在遠安租用民船,幾次將大量的槍支、彈藥和棉衣運送給新四軍五師和襄西獨立團。后來,這支搜索隊在隊長周正的帶領下參加了新四軍,改編為鄂豫邊區黨委警衛連,后改編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特務中隊。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昌遠安縣政協)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