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民族宗教
堅定文化自信 汲取前行力量
——部分基層全國政協少數民族界宗教界委員來京學習考察側記
“這一次參訪故宮和民族文化宮,真切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淀和輝煌歷史,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豐富內涵。”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蘇海珍感嘆。
燦爛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必須不斷增強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不斷增進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通。
12月16日至17日,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組織10位基層少數民族界、宗教界全國政協委員來京,到故宮博物院、民族文化宮、中共八大會址(全國政協禮堂)、中國政協文史館等地參觀學習。民宗委、少數民族界、宗教界部分在京全國政協委員也共同參加。
■ 探尋儒家文化千年智慧
從新石器時代上山文化陶罐、三國時期正始石經《尚書》,到唐代顏真卿楷書《竹山堂連句》……走進正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舉行的“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來自國內外的380件(組)展品,展示出儒家文化形成的歷史脈絡、核心理念及深遠影響,引領委員們探尋儒家文化的數千年智慧。
本次展覽主題“大道之行”語出《禮記·禮運》篇,表達了儒家對建立天下為公、講信修睦等美好社會秩序和道德風尚的追求,不僅是儒家“大同”社會理想的經典表述,也被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體現著中華民族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獨特理解和使命擔當。
“從古代酒器到玉琮,從陶壺到青銅器皿,每一件展品都在訴說著中華文明的輝煌歷史。”委員們表示,儒家文化誕生于中華大地,綿延相繼,影響深遠。其蘊含的深邃智慧、崇高理念及道德準則等,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兩千多年來,儒家文化始終與時偕行、應物而變,與其他優秀思想文化一道,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精神滋養。
展覽分為“溯古尋儒”“化成天下”“萬世師表”三個單元。“當我拾級而上登上午門、進入展廳,就像被一股強大的文化力量牽引著,仿佛回到了百家爭鳴、儒家思想閃耀的時代。讓人充滿了對儒家文化的敬意。”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積石山縣居集鎮深溝小學語文教研組組長馬曉麗說,“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在這條漫長的文化長河中,儒家文化始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啟迪著中華民族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江西龍虎山天師府主持張金濤表示,儒、佛、道三家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彼此交織、融合,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和文化基因。“儒、佛、道三家最后形成‘體上會通、用上合流’的會通共生關系格局,是世界文明史上交流互鑒的典范,對當前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具有重要的現實借鑒意義。”
“我國五大宗教都深受儒家文化傳統浸潤,其教義教規中蘊含著豐富的和諧思想與和諧理念。”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伊斯蘭教協會會長楊萬里表示,不論本土宗教還是外來宗教,都成長發展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當中,推進宗教中國化,要注重與傳統文化聯結,吸收借鑒其中有益養分。
■ 感悟民族團結一家親
飛檐、寶頂冠以孔雀藍琉璃瓦,正門用彩色晶體玻璃和鎏金串枝蓮花裝點而成,隔扇上嵌著“團結”“進步”四個大字——冬日暖陽的照耀下,民族文化宮碧瓦銀墻,更顯大氣、恢宏。
走進主樓一層,由國家民委主辦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正為公眾獻上一場酣暢淋漓的文化盛宴。該展覽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分為“大一統”“大交融”“大團結”三個單元,共展出文物古籍1500余件,生動呈現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歷史。
代表史前文化大交流輝煌成果的馬家窯陶壺、出土自新疆的喀喇汗王朝桃花石可汗銅幣、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紙幣實物中統元寶交鈔、被列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藏文和蒙古文大藏經《甘珠爾》……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委員們一邊聽一邊看,時不時舉起手機拍照留念,沉浸式了解文物古籍背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故事。
大家在花瓣古籍墻駐足體驗,從緩緩滑出的花瓣中打開古籍影印本,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厚重感和閱讀的儀式感;在“同心共振”互動專區,大家用手掌長按鼓面,觀看龍鳳呈祥的特效,聆聽各民族音樂的交響。
“《愛我中華》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直到現在都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愛我中華,成為了一個永遠不能改變的信念。”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校長娜木拉表示,通過古籍古物的展出,進一步了解了中華民族是如何團結融合、如何發展壯大的。“這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會影響我們堅定不移地維護民族團結,為社會和諧發展貢獻力量。”
全國政協委員、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政協副主席韋昌表示,通過參觀文物古籍展,讓人更生動具體地領悟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深刻精神內涵,堅定了一名基層全國政協委員要牢記推動民族團結的擔當、使命與初心。
“以往我更關注衛生保健工作,而此次在民族文化宮觀展,更深刻地感受到‘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共同信念帶來的震撼。”全國政協委員、西藏藏醫藥大學學科建設與學位辦主任明吉措姆表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的國家必將會越來越好。
■ 回顧歷史不忘初心
68年前,中國共產黨為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做出過哪些探索?中共八大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帷幕即將拉開的歷史關頭做了哪些準備?在中共八大會址(全國政協禮堂)西南廳的“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歷史陳列展”中,委員們仔細觀看,認真聽取講解,一一尋找答案。
陳列展分為“大會準備”“大會召開”“大會意義和影響”三個部分,綜合運用文字、圖片、圖表、視頻、檔案文獻、沙盤、實物、多媒體等方式,展出逾120張圖片、近100件檔案、近50件實物展品等。
在一件件珍貴的展品前,委員們回顧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走過的光輝歷程,更深刻認識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更深刻理解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
毛澤東和周恩來邀請宋慶齡參加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的親筆信;從2992幅應征國旗圖案中選出的38幅供全體代表討論的《國旗圖案參考資料》……在中國政協文史館的“人民政協光輝歷程展”前,跟隨著講解員的介紹,沿著“協商建國、同舟共進、歷史轉折、世紀跨越、發展新篇、新時代新使命”的歷史脈絡,委員們更為直觀和深刻地了解到人民政協制度的產生、發展以及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歷史階段的重要貢獻,充分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所具有的優越性和旺盛活力,及其對于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大意義,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民政協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切偉大的成就都是接續奮斗、接力探索的結果,一切偉大的事業都需要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中推進”。委員們表示,通過此次參觀學習活動,對中國共產黨開啟對適合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果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加深了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等理念的理解,增強了自身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人民政協是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氣派的制度安排,是對馬克思主義統一戰線理論、政黨理論、民主政治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發展,具有顯著比較優勢和多方面獨特優勢,是‘兩個結合’的光輝典范和典型代表,充分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委員們表示,要銘記歷史、繼承傳統,做到知史愛國,切實增強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不斷加強自身建設,認真履職建言,建真言、獻良策、出實招,以高水平履職服務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孫金誠)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