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我國科技期刊影響力逐年上升
中國科協近日發布《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4)》(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顯示,我國科技期刊總量從2022年的5163種提升至2023年的5211種,科技期刊的區域分布、出版周期、學科分布等方面相對穩定。我國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逐年上升,最近10年的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8%,其中2019年后上升趨勢尤為明顯,可見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實施以后,科技期刊整體實力顯著提升。
不過《藍皮書》還指出,在這些期刊中,中文科技期刊共有4556種,數量占比87.43%,質量相較我國英文科技期刊還有一定的差距,且在政策、經費、學術資源等方面的投入,差距更加明顯。為此,卓越行動計劃二期增加了中文科技期刊資助比例。
《藍皮書》認為,目前中文科技期刊的學術承載力和傳播能力,距離支撐我國科技創新的要求,差距較大。為此建議從科研生態、評價舉措、發展條件等齊頭并進,提升編輯出版服務能力,吸引優質稿源,首發于中國科技期刊、中文科技期刊;借鑒國際出版機構成功經驗,引導中文科技期刊集群化發展;特別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質量多元評價指標體系。
“當前我國科技期刊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講好中國科學故事,必須重視本土期刊的發展,尤其要有辦好中文科技期刊的‘文化自信’。”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認為,中文期刊必須要借鑒國際成熟的辦刊模式,不僅要發揮學術傳播與交流的“平臺”作用,而且要發揮科學傳播與科普的“平臺”作用,滿足科學共同體的多樣化需求。
他建議,我國中文科技期刊要從支持創新,解決“卡脖子”問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科普與公眾傳播三個層面著手,提升科學的社會影響力和公眾認知。
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教授何滿潮認為,中文科技期刊其本質是學術傳播的載體,責任是幫助科學家更好、更準確地探索知識的邊界,使命是推動科學進步,提升中國科技國際影響力。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中文期刊應緊密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引導學術界和工程界共同為解決國家面臨的挑戰,貢獻智慧與力量。面向經濟主戰場,中文期刊應緊跟產業升級與轉型的步伐,關注新技術、新工藝在各學科領域的應用與推廣,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與活力。通過搭建產學研用合作橋梁,推動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