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我國已建成大中型灌區7300多處,耕地灌溉面積增加到10.75億畝
為大國糧倉夯實水利根基人民政協網北京12月30日電(記者 王菡娟)記者從水利部獲悉,近年來我國持續推動農業灌溉事業快速發展,已建成大中型灌區7300多處,形成了相對完善的蓄水、引水、提水、輸水、排水工程網絡體系。10.75億畝的耕地灌溉面積占全國耕地面積的56%,生產了全國77%的糧食和90%以上的經濟作物,為全國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貢獻了重要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耕地灌溉面積由9.37億畝增加到10.75億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516提高到0.576,耕地灌溉畝均用水量由404立方米下降到347立方米,單方灌溉水的糧食生產力從1.58公斤增加到1.8公斤以上,在農業灌溉用水基本穩定的前提下,保障了我國灌溉面積和糧食產量穩步增加,為“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奠定了堅實的水利基礎。
綜合施策夯實根基
大中型灌區建設改造穩步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累計投入資金約2000億元用于我國大中型灌區建設改造,建成從水源、骨干輸配水渠系到田間的灌排工程體系。其中,“十四五”已累計實施1880多處大中型灌區改造項目和190多處新建灌區項目,完成后預計可新增、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約2億畝。特別是2024年,水利部聯合農業農村部印發《全國農田灌溉發展規劃》,統籌水土資源條件,提出了合理灌溉面積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圍繞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安排超千億元中央資金,實施了1300多處灌區現代化建設改造項目,完工后將新增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7000多萬畝。
以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為抓手,創新現代化灌區建設體制機制。2023年以來,水利部按照有利于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有利于灌區可持續發展和良性運行、有利于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現代化灌區建設、總體上不增加農民種糧負擔的原則,啟動兩批46個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試點,按照灌區建設時間、取水方式、作物種類等,分類制定水價,優化政策供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兩手發力”建設“設施完善、節水高效、管理科學、生態良好”的現代化灌區。
科技賦能灌區,提升灌溉效率。2022年底,水利部在全國遴選了49處大中型灌區開展數字孿生灌區先行先試建設。經過持續努力,目前數字孿生灌區建設總體進展順利,成效顯著:通過精準調度和精準灌溉,有力保障作物生育期內關鍵時段用水需求,在節約用水的同時實現糧食增產增收;強化北方高揚程提水灌區梯級泵站優化調度,發揮南方灌區“長藤結瓜”水系水網優化配置,實現渠首、水閘、泵站等控制節點與渠系水位、流量協同調控;充分發揮遙感等技術智能識別灌區農情,因地制宜推行無人機巡渠、遠程
強化管理節水增效。全國大中型灌區嚴格執行取水許可管理,依據灌溉制度和灌溉用水總量,科學確定灌溉用水定額。水利部發布14項主要農作物灌溉用水定額,基本構建了覆蓋我國主要農作物及不同灌溉方式下的灌溉用水定額體系。同時發布30余項農業節水相關國家及行業標準,指導各地因地制宜推廣應用84項節水灌溉技術。結合大中型灌區現代化建設改造,全面推進節水灌溉,
應對極端天氣抗旱保灌
近年來,極端天氣多發頻發重發,水旱災害防御形勢嚴峻。水利系統充分利用大中型灌區灌排保障能力強的優勢,做好抗旱保灌溉和農田防洪排澇減漬等水旱災害防御工作,全力保障糧食安全。
每年年初,水利部對全年灌溉供水保障各環節工作進行部署,指導各地對作物種植結構、需水時段和需水量進行精準分析、滾動預測。對接作物需水情況,加強大江大河和骨干水庫防汛和蓄水調度,提前儲備抗旱水源。針對旱情影響,根據灌區水源和來水情況,精準范圍、精準對象、精準時段、精準措施,全力保障作物時令灌溉用水。
2024年6月,華北、黃淮等地發生局地旱情,黃河流域小浪底水庫、海河流域岳城水庫等加大下泄流量,保障下游灌區用水。高峰時,500余處大中型灌區抗旱保灌,確保了5700多萬畝玉米等播種、出苗用水;7月,遼寧、湖南等地部分地區發生洪澇災害,灌區多措并舉及時排水,減淹耕地1000多萬畝。2024年,湖南糧食總產615億斤,其中大中型灌區糧食總產占到全省的75.6%,再獲豐收。
遺產保護歷史傳承
2014年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啟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評選,中國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發起國。目前,我國已有38處古灌溉工程入選世界名錄,是全球灌溉工程遺產類型最豐富、效益最廣泛的國家,涵蓋了堰壩工程、渠系工程、蓄水工程、提水器具、排水防洪、梯田灌溉、引泉灌溉等多種類型。
為保護古灌溉工程,挖掘和傳承灌溉文化,水利部專門制定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中國候選工程遴選推薦管理辦法》,在灌區現代化改造中注入水文化建設政策引導,強化宣傳,引導全社會更加重視灌溉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同時,積極利用國際會議、考察交流等平臺和機遇,推介、宣傳中國灌溉文化,與日本、印尼等國開展經驗交流,積極組織發起建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聯盟,在印尼SUBAK(蘇巴克)博物館的永久性中國展區,系統展示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向世界講好中國灌溉故事,保護傳承中國灌溉文化。
編輯:李律杉